主中心
新闻动态

山东德州“三下乡”活动让农民得实惠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发表时间:2005-10-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文化大篷车满载歌声奔驰在乡间小路,白衣天使来到村落农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德州市开展十个年头了。它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农民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向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与希望,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名牌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全市共下乡送书 2000 多万册,新建各类文体活动室,图书馆 6000 多个,送戏下乡 13 万场,举办科技大集 11 万多场,举办各类培训班 3 万多期,组织下乡医疗队 3000 多支,下乡送医送药 120 万人次,设立农业科技热线 120 条,连续五年被评为省“三下乡”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三下乡”吸引力与日俱增,受益农民交口称赞

  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医、送药、送科技,在广大农村,随处可见我市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生动场面。十年间,辛勤的“三下乡”实践者,不断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使它年年都有新特点,岁岁都有新变化,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焕立为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炳义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吸收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明确全年“三下乡”的人数、天数,制定任务、目标量化、责任到人,并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服务队和宣传团。 2003 年,市里投入资金 2000 万元,新建 13 处农业科技创新园,带动基地 200 多万亩。各县市区都拨出专款设立“农业科技 110 ” ,市县两级购置了 50 多辆文化、卫生、科技大篷车,组织了 12 支放映队,一年巡回在农村免费放映近千场。市农业局每年开展“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农业科技活动月”等大型科技下乡活动,每次都有 5000 多名农技人员参与,受益群众达数万人。科协的 30 多位退休老科技工作者不辞辛苦,义务为农民服务,足迹踏遍全市各县市区。

  2002 年 10 月,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化下乡艺术团,开展了历时三个月的“百场演出下乡村”活动。艺术团 81 名成员,既有国家一级演员,也有在全国、全省得过奖的知名演员,他们在全市农村巡回演出了 100 多场次。在庆云县,应群众要求进行杂技表演,虽然天气寒冷,小演员们却穿着单薄的演出服。精彩的表演使演出现场掌声不断,群众动情地说:“这真是与我们贴心的艺术团。”

  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设计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禹城市组织“流动医院”赶大集、文艺辅导到村庄;武城县开展“绿色证书”工程;临邑县与中国数字图书馆合作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分馆;齐河县实行“一乡一业,一品一班”、“一村、一业、一班”科技服务新模式,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从“送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送什么”,“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让农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让“三下乡”赢得越来越好的口碑

  去年夏季,我市部分县市区遭受冰雹袭击,市农业局马上组织 500 多名科技人员组成服务队,分赴灾区指导群众抗灾自救。农民群众奔走相告,前来咨询、索要资料的人把服务队围得水泄不通。群众纷纷称赞:“科技下乡一年比一年实在 ! ”

  真正关心农民需要,千方百计满足农民需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和困难,真正把“三下乡”做成一项惠泽万民、流芳千秋的“德政工程”,这是我市开展此项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004 年 5 月 18 日 ,全市“科技活动周”拉开大幕, 30 多名专家现场指导,市科协购置科普挂图、科普小册子免费赠送,夏津县的科普志愿者和科普大篷车在现场添彩增色,气氛热烈活跃。

  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是我市科技下乡的一个突出特点。科技部门每年都根据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和不同季节,把各种农作物的栽培要点和管理要点印成明白纸向农民发放。

  每支服务队伍都发挥特长,摸准群众“口味”,把工作做到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具体过程中。为解决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市委宣传部联合计生部门,启动了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救助工程;市文化局为使文化下乡更具针对性,精心编排节目,在县城演出主要围绕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乡镇和村户演出则围绕“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线来进行;市新华书店针对去年禽流感疫情,及时组织相关图书、挂图、光盘送到养殖户手中;农村群众就医难现象比较严重,各级医疗机构组成“流动医院”,抽调技术骨干到乡村集市设点义诊,到农民家中为孕产妇查体,并建立扶贫病房,开通了直达郊区和农村的 120 急救车。

  “号准了咱们的脉”、”像场及时雨”,这些话语形象地表达了农民群众对“三下乡”活动的认可和喜爱。

  送与教结合,送与建并重,使“三下乡”变成了“常下乡”、“常驻乡”

  “你们什么时候再来 ? ”“能不能多来几次 ? ”这是“三下乡”服务队经常听到的话。广大农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唤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

  每年掀几次高潮,搞几场活动,这种形式对“三下乡”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与简单的给予相比,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怎样增强农村基层的造血功能,促使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水平全面提升 ? 我市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答案。

  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我市抓好农村现有宣传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002 年,从每个乡镇选择了 5 个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建一个村务公开栏、一个村民阅报栏、一支文艺宣传队、一个村民阅览室等“七个一”活动,使乡村的小广播又响了,板报栏又活了,这项活动每年都在扩大范围。同时,市文化部门投资百万元购置服装、道具、教学设备,免费为 1000 多个村培训了文艺宣传员;市新华书店帮助新建农村科技图书室 122 个,目前,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公共图书馆;平原县村村建起文化大院,庄庄有演出队;陵县也有 80% 的村建起文化大院, 95% 以上的村有了医务室。读书看报学知识,倡导文明新生活,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

  通过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帮扶、培养,一大批农民成了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科技部门提出了“让每个农户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的目标,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去年,全市获绿色证书的农民达 3 万人。市科技局连续四年组织 20 多名农村青年到日本研修;市农业局则启动“阳光工程”,已培训转移剩余劳力 7200 人,带动 7 万个农村劳力就业。

  为了缓解乡镇卫生机构人才不足、技术素质低的矛盾,市医疗部门采取“结、帮、送、带”的方法,培养基层医疗骨干、推广医疗技术成果,市卫生局出台规定,凡晋升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必须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一年,并制定对口帮扶制度。现在,有五家市级医疗单位同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对口支援,无偿给予人才和技术援助。市人民医院还选派两名医生常驻庆云县尚堂卫生院。去年,全市开办乡镇医务人员培训班 212 期,培训人员 1.8 万名。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