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新闻动态

海南三亚农业抗灾缺失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发表时间:2005-10-19 点击:
【字号:   打印

  今年第18号台风“达维”,重创三亚农业,给三亚农业造成重大损失。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农作物生产、热作水果、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等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多年来,一旦台风袭击,我市农业就遭重创,损失惨重,农民利益严重受损。这样的教训是否应该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加强农业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呢?

  防护条件差 基础设施弱

  近年来,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少,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业防护条件仍然很差,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无法抵御台风的袭击。这些年,防风林被砍了,山体植被也遭到破坏,因此,大大减弱了抵御台风的能力,造成农业严重受损。

  记者从农业部门获悉,受台风“达维”的影响,今年10.6万亩晚造有90%的种植面积受灾,30%以上绝收。全市1.9万亩瓜菜有1.6万多亩受灾,绝收面积达1.28万亩,可供3.2万亩田洋种植的种苗损失近半。香蕉、芒果、橡胶等经济作物损失惨重。蕉园大面积受损,3.8万亩香蕉有2.7万亩绝收,14万亩芒果受灾面积达4.9万亩。全市5万多亩橡胶树受灾率达80%,即使是受害较轻的橡胶树其叶片破损率也达50%,共有10多万株橡胶树被风刮倒。槟榔、椰子受灾面积达2万亩。全市猪牛羊死亡19000多只,发病20700多只,家禽死亡12万多只,发病32700多只。

  自救能力低 全靠政府救助

  这些年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民自救能力低,受灾后束手无策,全靠政府救助,而且农作物均无投保,遭损失后无法实行补偿,靠自己双手自救很难。为此,农民受灾后都把希望投向农业部门。

  据了解,台风过后,市农业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力量投入救灾减灾工作,针对台风过后各类经济作物容易诱发疫病的现象,各工作组迅速组织种植、植保、畜牧方面的专家组成精干的技术队伍,深入农村,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培训农民对灾后农作物的处理、管理及病虫害的防治,共印发科技材料2万多份,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同时着眼于粮食生产歉收这一现实,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采取“水稻损失瓜菜补”做法,要求灾后生产要做到长期效益和短期经济收入相结合,大力发展“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抓好晚秋粮食生产和冬季瓜菜生产。

  但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种子种苗缺口严重。由于受台风的影响,水稻和香蕉绝收地达8万多亩,急需2万斤以上的冬季瓜菜种子投入生产,同时牧业也需要2万头猪牛羊和15万只家禽种苗才能恢复生产。二是培训资金短缺。农民科技水平偏低,技术缺乏,特别是面对灾后出现的作物技术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更是束手无策。近期需要举办多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弥补受灾损失。

  灾后得教训 防护是关键

  灾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农作物是脆弱的,投资农业种植风险很大,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防护,才能有效减少损失。

  农业部门人士指出,一是要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从古至今在海边的渔民每当台风来临,船民只要驶入红树林就如同进入天然港湾,安然无恙。每次台风过后,道路、农田基础设施被严重冲毁的地区,往往是当地山头已被开荒改种了芒果、橡胶等经济林,反之山头上杂灌丛生、天然林生长较好的地区其经济作物、农田基础设施、道路受损较轻。实事证明,天然林是减轻台风等灾害的重要屏障,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海滩防护林、河流水库保护林带和山头天然林建设,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防止水土流失,是确保农业开发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二是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做好农业种植项目的选址工作。可根据各类作物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地址。坡度15至20度的地段宜以种果木林、经济林为主,缓坡地段可种植耐旱农作物,低洼积水、水位低地段不宜种蔬菜、瓜类等,只有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才能将自然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只有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只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才能真正把三亚大农业做好。(来源:三亚晨报)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