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今年的农交会,全国几十个省级行政区的展台不仅拿出了各地品质最优、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也纷纷结合各地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理念喊出了响亮的口号———
陕西气宇轩昂,号称“中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
广西轻轻唱出“美丽的广西,绿色的食品”;
黑龙江放眼全球,要让“绿色食品,走向世界”;
河北紧盯北京市场,高喊“绿色食品出燕赵,飘香果蔬入京城”……
这些声音虽然有高有低,有远有近,但都诠释着同一个理念,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农产品安全。
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到2003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2005年前3次的例行监测中,全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按照国际标准判定,平均合格率为94.2%。同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的步伐也大大加快,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开始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中。这一切都为农交会这个广阔的贸易平台提供了最生动的内容。
黑龙江是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起步最早的地区,平川万里的寒地黑土给予了其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次农交会上黑龙江百余家企业带来的700余种绿色食品在展销区搭起了一条“绿色龙江”的长廊,分外惹眼。在精品馆内,黑龙江绿色食品办的刘主任指着展台上一幅地图对记者说:“现在国内所有的省会城市都设有黑龙江绿色食品的专卖店,我们还把专卖店开到了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现在全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10万亩,绿色食品年产量710吨。”哈尔滨市巾帼绿特米业合作联社一位工作人员还透露,趁农交会为绿色农产品提供的销售良机,该公司和哈达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哈绿特食品物流公司将相继在此期间在北京开设专卖店,要让黑龙江绿色食品更好地走向国内外市场。
在河北展区,你随手拿起任何一包蔬菜,用扫描仪对准包装盒上的条形码扫描后,电脑屏幕上便会立即显示出“某市某区某无公害生产基地生产”的字样,这种溯源条形码被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之为蔬菜的“身份证”,可以提供蔬菜生产基地和生产者等相关信息,一旦产品质量出现任何问题,便可以根据编码进行质量追溯,从而有效约束菜农的种植行为。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大北介绍,河北省有491家企业取得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有11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25个基地(企业)获得北京市产地挂钩基地(企业),为了对生产的蔬菜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又于今年在邯郸等地启动了产地编码制。他说:“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要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供货商,在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领域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本”,这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开始面临丰年有余、屡屡卖难的尴尬,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了更高的关注,而日后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更将是一场“与狼共舞“的严峻考验。在这个环境中,生产者们不仅承担着提供更安全的食品的责任,也背负了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可能。10月18日,广东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与美国等公司签订价值12亿元人民币的合同,勇夺本届农交会广东团首日农产品出口合同额第一。就是这个企业,在前段时间美国对中国虾“反倾销”事件中,因其严格的标准化生产而“幸免于难”,这就是农业安全生产责任与效益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