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河浜里的水葫芦又多了起来。但今年,金山水务部门借助新设施,使水葫芦“摇身”变成了广受欢迎的绿肥。技术人员说,这样他们一个月便可消灭水葫芦1500吨,经加工可生产液体绿肥约1000吨、基质肥料150吨左右。推广使用这一技术,在上海郊区还属首次。
在亭枫公路附近,笔者找到了枫泾水葫芦堆积场。如今,这里已成为水葫芦的加工场。经过两年的试验,一台水葫芦液化有机基质生产线终于在本月正式进入试生产。只见,小山般高的水葫芦先被机器“嚼”成碎片,再经机器压榨便成为分量仅是原来十分之一的半干料(基质)。而水葫芦压榨后流出的液体,经2次过滤,再到发酵塔中进行24小时发酵处理,最后便形成了液化绿肥。在现场,笔者还看到整齐堆放的包装袋,正是处理后的水葫芦半干料,它可用作蔬菜无土栽培时的基质。
直接从事项目研发的史吉平博士告诉笔者,水葫芦有机液化生产项目是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两年前已进入研发,金山区成为第一个实验基地。史博士扳着手指算道,根据上海地区的情况,每年9月至第二年1月的四个月时间内,一条流水线日处理水葫芦50吨,可产液体绿肥35吨,基质肥料5吨。其中一吨液体绿肥可卖30元左右。把这个产业做大,岂不是美事一桩?据了解,第一批绿肥将被用作金山区张泾河水利枢纽工程的景观绿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