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来自四所高校的首批60名试点大学生“村官”,奔赴平谷区的马坊镇和延庆县的康庄镇,在经过三天的培训后他们就将走马上任。早在去年7月1日,平谷区就率先聘用了32名大学生当村委会主任助理。记者昨天专程赶赴平谷,采访了这些已经在村里干了半年的“村官”们,了解他们的“执政生涯”。
新官赴任 要把所学知识都用到刀刃上
3月7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的60位大学生带着激动的心情奔赴平谷和延庆,开始他们的“村官”生活。一早,已经在平谷区马坊镇蒋里庄村从事半年“村官”工作的畅泽萍跟着村委会主任来到马坊镇镇政府,迎接她的师妹——中国农业大学法学专业的王彩虹到蒋里庄村上任。“我们要把所学专业用到刀刃上。”王彩虹表示。
10平米小屋办公兼住宿
王彩虹的宿舍被安排在蒋里庄村委会院里,她的办公室兼宿舍是原蒋里庄村书记的办公室,隔壁屋子就是她的师姐畅泽萍的宿舍。
“她放下行李就去镇政府接受培训去了。”畅泽萍说。隔着窗户,我们看到王彩虹的宿舍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一张钢丝单人床、一张电脑桌和一把椅子,靠门口的位置放了一脸盆架和一个暖瓶,地上散落着她还未来得及拆包的行李。
正说着,小畅的同班同学兼男朋友黄藤宇走了进来,他跟小畅于去年7月1日一起来到马坊镇当“村官”,他所在的塔寺村就挨着蒋里庄村。“他是来帮我换电脑桌的。”畅泽萍说。
村官工作 协助村干部工作啥都做
“今天你们学校又有15名学生来镇上当‘村官’了,知道吗?”记者问黄藤宇,“听说了,但我很不赞成用‘村官’这个词来概括我们的工作,我们只是协助村干部工作,只起到协助的作用。”在塔寺村村委会当主任助理的黄藤宇一听到“村官”这个词,立刻表示出不赞同。
从去年7月1日上任至今,黄藤宇将自己从事的工作概括为“啥都做”,“小事很多,说也说不清”,但他也参与了村里的一些大事情,如农村信息化、农村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等工作。
虽然在村里工作没有具体的上班时间,但黄藤宇还是习惯性地每天早上7:30起床,吃完饭后,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随时听候领导的安排。“村里不比企业和机关,知道你每天都干些什么,说不上什么时候事情就来了。”小黄告诉记者,有时候他可能会从早上起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多,但也有时候一天都没什么事做。在村里也没有双休日一说,有天小黄以为周日没什么事情做,正准备外出看朋友去,结果领导一个电话打来,他的出行计划就泡汤了。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平谷区区委书记秦刚表示,目前平谷的村委会里,大部分成员学历在大专以下。需要大学生“村官”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帮助村里找到发展之路,但是区里对大学生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村官印象 只能叫上1/3村民的名字
畅泽萍所在的蒋里庄村有270户人家,1026名常住人口。“只能叫上1/3村民的名字”,已经在蒋里庄村干了半年“村官”的畅泽萍坦陈,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到村里的各家走门串户解决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上的问题,更多的是辅助领导解决、组织完成一些项目。“我们主要为领导做一些报告,帮助领导早日完成上报项目的申报。”
没事的时候她会看看书
村民不太了解这个女“村官”
“你这是干吗呢?”“抖猪饲料呢。”有时候畅泽萍也会跟着村领导到村民的家里。3月7日,小畅跟着村妇女主任去该村的村民解贵英家“串门”,虽然小畅一时叫错了解大娘的姓名,但解大娘一口一个小畅地叫着。与小畅正面接触的日子不多,也对这个大学生“村官”不太了解,只能记得小畅曾经拿着传单送到她家来,但还是不住地表扬小畅是个不错的孩子。
村官日子 平常娱乐方式主要就是上网
畅泽萍所在的村委会位于村头、紧靠马路边的位置,村委会占地大约四亩,院子除了门卫房和会议室外,还有六间办公房,其中两间已经成为畅泽萍和她师妹的宿舍。畅泽萍的屋子跟王彩虹的屋子大小和格局一样。“屋子原来是团书记的办公室,去年腾出来给我做了办公室兼宿舍。”
畅泽萍说,在这里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上网,像在城市里那样逛街、泡吧是不可能的。小畅屋子里的电脑是她自己带过来的,据说帮了她不少忙,也解决了不少问题。在王彩虹来之前,每天傍晚,这个小院里只剩下畅泽萍和看门的屈大爷,黄藤宇会时不时地过来陪女朋友吃晚饭、上网或者一起看网络电影。
吃饭量管够花样挺简单
“想到农村来工作,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黄藤宇表示,虽然他们并没有受不了这里的环境,但和大学生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村里的饮食很简单也很便宜,每天早上花5毛钱买个大饼就解决了早餐,一日三餐都在镇食堂解决,每月的伙食费只要20元,量管够但花样却比较简单。“但这里的百姓对我们是相当热情的,村里、镇里的领导对我们也都很好。”黄藤宇说。
【对话】
新村官 “用成绩让村民把我留下”
甄晶晶——24岁,北京人,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7日赴康庄镇许家营村任村书记助理。
记者:为什么来应聘村官?
甄晶晶:我从小就一直在学校担任党团工作,对这方面工作比较感兴趣。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我觉得到基层锻炼也不错。这里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工资分别为每月2000元、2500元和3000元,我也觉得比较满意。记者:在农村生活过吗?以前有没有考虑来农村工作?
甄晶晶:我一直在城市长大。因为专业原因,我一直都有去农村工作的准备。
记者:能适应农村生活吗?
甄晶晶:农村应该是挺艰苦的,现在我要和另一名女生先住在村妇女主任家里。但因为家里从不娇惯我,我对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很有把握,应该很快就会适应。
记者:怎么规划之后的工作?打算长久留在这里吗?
甄晶晶:我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农村环境,尽快融入农村,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所学,慢慢寻找本村的发展方向。这是我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会踏踏实实地做下去,靠优秀的工作成绩,让许家营的村民把我留下来。
老村官 始终不会脱离“农”字
记者:政府为大学生当“村官”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你当初来是否也是被这些优惠政策所吸引?
黄藤宇:到这里工作的大学生90%不是冲着这些优惠政策来的,我和小畅不谦虚地说,在大城市找个像样的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当初在毕业前我们就打算到农村工作了,我毕业时已被农科院的一家种子公司录取了,他们承诺一年内为我解决户口问题,最终我放弃了。而且畅泽萍留校都有可能。
记者:工作了半年,感觉与自己预想的目标一致吗?
黄藤宇:到农村工作,对那些来自大城市的独生子女来说可能与想象的差别很大,但对于我们来讲,与之前想的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我俩本身是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因此专业本身就是与农村紧密相连的,而且根据专业的需要,我们在大学的四年生活中也经常进农村去实习做工作,像延庆大大小小的村我们都跑过,十分了解农村的环境与条件,因此在来这里之前我们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是盲目来这里应聘的。
记者:你们对未来有何规划?
黄藤宇:我可以说在四五年内是不会离开这个岗位的,就是过了四五年我离开了这个岗位,我的心、工作或者说思想是不会脱离农村的,我始终是不会脱离“农”这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