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的村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响应县里的号召,努力探索带领群众致富的新路子,纷纷争当“领头雁”,使更多的群众走上了小康之路,把党员的先进性落到了实处。
一是村干部充分发挥信息灵的优势,靠信息带领群众致富。鱼城镇卜桥村党支部书记卜凡亭是一名转业军人,他有经济头脑,信息灵。同时他还多次外出考察,广泛收集致富信息,选择致富门路。后来他综合各种信息先后带领村民建起了小尖椒种植基地和干辣椒加工销售市场。市场覆盖面达苏鲁豫皖20多个县市,成为鲁西南最大干辣椒集散地。近几年,他又根据当地棉花资源丰富棉花产品好销的特点,带领村民建起了棉花加工销售专业村,目前棉花加工厂已达7家。靠辣椒和棉花这两项产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像卜凡亭这样信息灵的村官还有不少,全县先后建起了陈集圆葱市场、陈堂大米市场、唐马西红柿市场等八大市场。
二是村干部充分发挥技术硬的优势,靠技术带领群众致富。唐马乡陈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厚彬是个温棚养鲶鱼的能手,多年来,利用本村大棚多的特点,积极探索大棚种养结合的增收新模式,终于取得了温棚鲶鱼养殖的成功。他成功后,对自己的养鱼技术一点也不保守,积极推广给乡亲们,对唐马乡温棚鲶鱼的养殖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该村有180多户发展温棚鲶鱼养殖,年总产量达2万余吨,纯收入1500多万元。
三是村干部充分发挥服务好的优势,靠服务带领群众致富。张黄镇赵庙村地处老万福河北岸,村里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本村历来就有散养麻鸭的传统习惯。村党支部书记赵大飞靠热心服务带动村民探索出了一条养鸭致富的新路子。近年来,为把养鸭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赵大飞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发展大棚养鸭业的行列中来,引导养鸭大棚在河滩上集中连片发展,为搞好服务,他在村里组织了养鸭协会,实行了统一供鸭苗、饲料,统一防疫、销售等服务。目前,5公里长的“养鸭长廊”已成为该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村80%以上的劳动力围绕养鸭业加工咸鸭蛋、松花蛋,发展相关产业,仅靠这一产业,全村人均就增收达3000多元。(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