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新闻动态

农村文化“四难”现象牵动委员心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发表时间:2006-03-12 点击:
【字号:   打印

  “白天下地,晚上上炕”、“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和乏味。“乡镇电影放映队散了,文化站没了,艺人少了,戏台毁了……”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牵动了许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心。针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现象,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为农民提供“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出版界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出版社只追求经济利益,向农村传播内容低俗的书籍,非常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有一部分出版社虽然出了一些面向农民读者的书籍,但没有深入了解农村真正需要什么,没有做到适销对路。另外,由于农村发行渠道不畅通,微薄的利润让很多出版社不愿意把书籍送到农村。”他建议出版界要把支持“三农”作为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内容上要多侧重生产技术、养殖技术这些实用的知识,要给农民提供“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让农村民间职业剧团“火”起来“如今艺人少了,戏台毁了,许多戏剧也渐渐地被历史尘封。在一些农村,不少露天演出场所靠低级趣味的表演来吸引观众。”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痛惜地说。应大力发展农村民间职业剧团。2004年,张新建在河南省宝丰县调研。他惊奇地发现,拥有48万人口的宝丰县,竟有12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5万多演员,村村有剧团,家家有演员。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的收入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力量。

  张新建说:“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因此,他建议扶持、培育、发展、规范农村民间职业剧团,将其变低俗为通俗,变低劣为高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让农民既能看电视也能看“大片”

  毫无疑问,广播、电视是广大农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针对部分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建中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率。对正在实施的“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刘建中委员呼吁要由单一的工程建设转变到工程建设与长效机制有效结合上来,由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转变为长期的任务、常规的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今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建立电影放映队,达到每个村每个月都能放映一次电影。”刘建中委员对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情况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