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新闻动态

建设新农村:谨防你热他凉 勿忘树立新风尚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发表时间:2006-03-12 点击:
【字号:   打印

  嘉宾:梁铁城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市委书记)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围绕这个主体,如何从重点环节上进行把握、规划,培养新型农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梁铁城: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民来建,农民的觉悟程度、认知程度,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们只有在培养新农民这步上走成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水到渠成。

  记者:这便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巨大的课题:如何通过引导、教育,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梁铁城:今后,我们要通过夜校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以后就可能走上致富之路。我们将围绕如何培育良种、如何进行科学生产、怎样推广农产品等安排一系列的培训。

  培养新农民,还要教育他们移风易俗。农村现在还有很多与先进社会格格不入的、落后的、封建的残余,一些陈规陋习还在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我们要在培养新农民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观念和认识,继而让他们自己在这方面有个客观的把握。我们要引导农民树立一个理想,这个理想要和国家的发展大计联系起来,让他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记者:宣传工作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梁铁城:要针对农民积极宣传先进的科学知识,大力倡导树立新风尚,比如,我们可以创办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报纸,开发为农民服务的网站,向他们提供更多更新的实用信息。

  记者:培养新农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梁铁城:人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谈一次话、开几个会议就能让他幡然醒悟。培养新农民要有一个规划,要注意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防止出现你热他凉的局面。

  嘉宾:何东成代表(河南南阳市市委书记)

  南阳古称“宛”,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也是“科圣”张衡的故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方面,南阳在全省先行了一步。

  记者: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南阳市文明新村创建实践印证了这一论断。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何东成:根据中央和河南省委的精神,2000年8月,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三学三争”活动,鼓励广大农民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家庭,争创文明新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已创建市县级文明新村800多个。

  记者: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思想观念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何东成:我们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了理论、科技、法律、诚信道德教育活动,以农民夜校、文化广场、图书室为阵地,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组织文艺下乡,评比新型农民、文明家庭、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建立红白事理事会、禁赌协会等。值得一提的是,宛城区每年都要组织当年评出的新型农民走出去学习考察,迄今已组织了2.4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记者:宣传新风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强烈愿望。

  何东成:没错。我们积极组织农民自己演自己。方城县清河乡双河村专门组建了文艺宣传队,结合本村好媳妇、好公婆、科技大户、致富能手的典型事迹,编演节目,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南召马良村每年在村文化广场唱大戏三天,编演村里的好人好事,表彰评选出来的文明家庭、新型农民,披红戴花。同时,各村利用街巷、屋墙刷写标语,营造新村建设氛围。文明新村基本达到了“三无”:无邻里纠纷,无打架斗殴,无上访闹事,呈现出一派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团结友爱、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