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紫玉兰灰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Lily magnolia gray mold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灰葡萄孢 |
病原学名: | Botrytis cinerea Person ex F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
病原介绍: | 子座埋生在寄主组织内 , 分生孢子梗细长从表皮表面长出 , 直立 , 分枝少 , 深褐色 , 具隔膜 6~16 个 , 大小 880~2340 × 11~22( μ m), 分生孢子梗端先缢缩后膨大 , 膨大部具小瘤状突起 , 突起上着生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近球形或椭圆形 , 大小 5~12.5 × 3~9.5( μ m)。 |
病原中文名: | 富克尔核盘菌 |
病原学名: | Sclerotinia fucckeliana (de Bary) Fuc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富克尔核盘菌 |
病原介绍: | 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大,广卵形较多,大小6~18×5~12(μm)D扫描电镜下孢子表面光滑D菌核基物表面生,但Cze+2Dox培养基上菌核半埋生居多,大小2.5~15mm左右,圆形至长圆形,常集结成大型不规则形的菌核。性孢子阶段常见,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μm。子囊盘2-3个束生于菌核上,具柄;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100~130×9~13(μm)。侧丝线形,有隔膜;子囊孢子无色,卵形或椭圆形,8.5~11×3.5~6(μm)。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花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花器。花瓣、花萼染病现水渍状褐色斑,形状不规则,扩展速度较快,连续降雨或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灰色霉层,天晴后阳光照射灰霉消失。 |
发病规律: |
该病发生情况与牡丹灰霉病大同小异。该病特点除棚室栽培或露地早春、秋冬两季低温湿度大期间易发病外,露地栽培进入雨季,在过分潮湿条件下,也常侵害高密度的花簇和叶片。1999年8月昆明世博会期间阴雨连绵、旬降雨量高达180mm,引起灰霉病发生和流行。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提倡采用避雨栽培法。(2)棚室或露地进入发病季节或初发病时喷洒40%嘧霉胶悬浮剂1200倍液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花器。花瓣、花萼染病现水渍状褐色斑,形状不规则,扩展速度较快,连续降雨或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灰色霉层,天晴后阳光照射灰霉消失。
病原 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Fuck.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 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浅褐色,上部具短分枝,分枝顶端膨大成球状,全长577.5~1470×12.2~16.2(μm),根基略膨大。分生孢子无色或浅褐色,椭圆形至倒卵形,大小10.8~13.5×8.1~10.8(μm)。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呈黑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情况与牡丹灰霉病大同小异。该病特点除棚室栽培或露地早春、秋冬两季低温湿度大期间易发病外,露地栽培进入雨季,在过分潮湿条件下,也常侵害高密度的花簇和叶片。1999年8月昆明世博会期间阴雨连绵、旬降雨量高达180mm,引起灰霉病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提倡采用避雨栽培法。(2)棚室或露地进入发病季节或初发病时喷洒40%嘧霉胶悬浮剂1200倍液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