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蜘蛛抱蛋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mmon Aspidistra Alternari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多隔链格孢 |
病原学名: | Alternaria pluriseptata (Ckarst. & Har.) Jorstad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多隔链格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倒棒状或椭圆形 , 孢身 26~53 ×4.5~7.5(μm), 喙 0 ~42 × 2.5~3 (μm), 多单生 , 偶成短链。菌丝在 4~36 ℃间均能生长 , 最适温度为 25~31 ℃ , 适温下菌落日生长量 0.84㎝。 分生孢子在 5~40 ℃间都能萌发 , 最造温度范围 15~30 ℃。 5 ℃ 4 小时萌发率 5.5%,10 ℃时 43.0%,25 ℃时 79.5% 。孢子萌发以水滴中最好 ,8 小时达 88.0%, 而 100 % 相对湿度中仅 13%。 适宜浓度的土壤浸渍液、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上病斑不规则形,大小22.75×7.4mm,褐色,边缘深褐色弯曲状,中央灰褐色至灰黄色,融合。湿度大时病斑上现小霉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冬季温暖地区病菌在一叶兰上辗转传播为害;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1~4天。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萌发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发病适温25~27℃,低于12℃不发病。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喷洒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双效微肥300倍液,提高抗病力。(2)发病前和初发病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达科宁(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3~4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上病斑不规则形,大小22.75×7.4mm,褐色,边缘深褐色弯曲状,中央灰褐色至灰黄色,融合。湿度大时病斑上现小霉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Alternaria pluriseptata (Karst & Har.) Jorsad称多隔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大小15.3~35.7×3.8~5.1(μm)。分生孢子淡褐色,具纵横分隔,大小30.6~61.2×12.8~15.3(μm)。喙长2.6~26μm,平均为15.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冬季温暖地区病菌在一叶兰上辗转传播为害;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1~4天。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萌发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发病适温25~27℃,低于12℃不发病。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喷洒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双效微肥300倍液,提高抗病力。(2)发病前和初发病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达科宁(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