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蜘蛛抱蛋炭疽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mmon Aspidistra anthracnos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围小丛壳 |
病原学名: |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多生在叶背 , 单生球形 , 深褐色至黑色 , 大小 65~209 μm 。子囊棍棒形 , 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 , 子囊间无侧丝 , 大小 24~42 × 10~24(μm)。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单胞无色 ,5~13 × 4~8(μm), 子囊孢子萌发也产生附着孢。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面,病斑近圆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外缘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直径3~12mm或更大,后期出现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实体。叶斑易穿孔。叶柄、茎染病易产生长条形病斑。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叶组织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气流或淋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南方每年有2~3次发病高峰,北方则只有1次发病高峰,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降雨,连续降雨,降雨量大发病重。南方该病于室外越冬,侵染频繁。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蜘蛛抱蛋属耐阴植物,光线不宜过强,否则会造成叶片黄化或染病。(2)发现病叶及时剪除销毁,以减少初侵染源。(3)长途贮运时,应喷洒40%达科宁(百菌清)悬浮剂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运到北方以后,放到棚室中精心养护。(4)雨季来临前喷洒50%使百克或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3~4次。(5)必要时喷洒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双效微肥300倍液,有利于增强抗病性。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及茎部。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面,病斑近圆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外缘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直径3~12mm或更大,后期出现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实体。叶斑易穿孔。叶柄、茎染病易产生长条形病斑。
病原 Glomerella cinguh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es (Penz.) Sacc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Colletotrichum omnivorum de Bary。子囊棍棒状,大小55~70×9~16(μm)。子囊孢子椭圆形,略弯,单胞无色,大小12~28×3.5~7(μm)。无性态分生孢子盘生在叶面,排列成轮纹状,大小90~117μm,有褐色刚毛,大小133~200×2.5~3.0(μm)。分生孢子镰刀形,大小13~21×3.5~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叶组织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气流或淋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南方每年有2~3次发病高峰,北方则只有1次发病高峰,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降雨,连续降雨,降雨量大发病重。南方该病于室外越冬,侵染频繁。此外,从南方北运的一叶兰,如果途中不通风,湿度过大、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蜘蛛抱蛋属耐阴植物,光线不宜过强,否则会造成叶片黄化或染病。(2)发现病叶及时剪除销毁,以减少初侵染源。(3)长途贮运时,应喷洒40%达科宁(百菌清)悬浮剂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运到北方以后,放到棚室中精心养护。(4)雨季来临前喷洒50%使百克或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3~4次。(5)必要时喷洒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双效微肥300倍液,有利于增强抗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