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Curvulari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新月弯孢菌 |
病原学名: | 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oedi j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弯孢属,新月弯孢菌 |
病原介绍: | 病原菌形态特征参见在 PDA 平皿上菌落墨绿色丝绒状 , 呈放射状扩展 , 老熟后呈黑色 , 表面平伏状。 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 , 单生或簇生 , 较直或弯曲 , 大小 52~116 × 4~5(μm) 。分生孢子花瓣状聚生在梗端。分生孢子暗褐色 , 弯曲或呈新月形 , 大小 20~30 × 8~16 (μm), 具隔膜 3 个 , 大多 4 胞 , 中间 2 细胞膨大 , 其中第 3 个细胞最明显 , 两端细胞稍小 , 颜色也浅。。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叶鞘、苞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典型症状初生褪绿小斑点 , 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 , 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 , 边缘暗褐色 , 四周有浅黄色晕圈 , 大小 05~4 × 0.5~2(mm), 大的可达 7 × 3(mm) 。湿度大时 , 病斑正、背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背面居多。该病症状变异较大 , 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 , 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可分为抗病型、中间型、感病型 3 个类型。抗病型如唐玉 5 号 , 病斑小 ,1~2 mm,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中间灰白色至浅褐色 , 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细 , 外围具狭细半透明晕圈。中间型如 E28, 病斑小 ,1~2 mm,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 , 边缘具窄或较宽的褐色环带 , 外围褪绿晕圈明显。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 7~8 月高温高湿或多雨的季节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 发生轻重与降雨多少、时空分布、温度高低、播种早晚、施肥水平关系密切。生产上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高感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黄早 4 、 478 、获白、黄野 4 、黄 85 等。中感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掖 107 、 E28 、掖单 2 号、反交掖单 2 、掖单 4 号、掖单 12 、掖单 13 、掖单 19 、掖单 20 、西玉 3 号等。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抗性较好的自交系有沈 137 、 799 、冀 53 、HZ 126 、 HZ 85 、 599 、 303WX、 P131B 、 P138 、丹 3130 、沈 135 、沈 138 、辐乌、双 M9 、 BT1 、LX9602、 CN95 、冀系 33 、西黄等。中抗的杂交种有濮单 5 号、登海 37 仰、登海 6213 、济单七号、吉新 205 、吉甜 6 号、超甜 21 号、华甜玉 1 号、垦黏 1 号、西星糯 1 号、农大 108 、沈试 29 、沈试 30 、丹 3040 、沈 9728 、京垦 114 、郑单 14 、农大 4971 、 DH3303、 DH3329 、 YA970 、浚单 18 、东单 18 、东单ω、辽 613 、安玉 10 、奥试 101 、吉单 342 、冀玉 1 号、鲁单 981 、平安 18 、平安 28 、京早 13 等。 (2) 栽培防病 ①轮作换茬和清除田间病残体。②适当早播。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3) 药剂防治 提倡选用 40% 氟硅唑( 新星 )乳油 5000 倍液或 6% 氯苯嘧啶醇 ( 乐必耕 )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12.5% 烯唑醇 ( 特普唑、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4000 倍液、 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40% 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 ( 百可得 ) 可湿性粉剂每 667 ㎡ 60g, 或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每 667㎡ 5Og 、60% 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 克得灵 )每 667㎡ 60 g 、 30% 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 特富灵 ) 每 667 ㎡ 3Og 、 0.5% 氨基寡糖素水剂 ( 净土灵 ) 每 667㎡ 100ml。 施药方法应掌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 , 效果较喷雾法好 , 且容易操作。如采用喷雾法可掌握在病株率达 10% 左右喷第 1 次药 , 隔 15~20 天再喷 1~2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我国近年发现新月弯孢引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后 , 河北、北京、陕西均有大面积发病的报道。 1995 年辽宁绥中县发病面积达 2633 公顷 ,1996 年 18155 公顷。该病在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已经成为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病害。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 , 有时也为害叶鞘、苞叶。典型症状初生褪绿小斑点 , 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 , 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 , 边缘暗褐色 , 四周有浅黄色晕圈 , 大小 05~4 × 0.5~2(mm), 大的可达 7 × 3(mm) 。湿度大时 , 病斑正、背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背面居多。该病症状变异较大 , 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 , 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可分为抗病型、中间型、感病型 3 个类型。抗病型如唐玉 5 号 , 病斑小 ,1~2 mm,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中间灰白色至浅褐色 , 边缘无褐色环带或细 , 外围具狭细半透明晕圈。中间型如 E28, 病斑小 ,1~2 mm,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 , 边缘具窄或较宽的褐色环带 , 外围褪绿晕圈明显。
病原 Curvularia lunata(Walker)Boedijn 称新月弯孢霉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Cochliobolus lunatus Helson et Haasis 称新月旋孢腔菌。在 PDA 平皿上菌落墨绿色丝绒状 , 呈放射状扩展 , 老熟后呈黑色 , 表面平伏状。 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深褐色 , 单生或簇生 , 较直或弯曲 , 大小 52~116 × 4~5(μm) 。分生孢子花瓣状聚生在梗端。分生孢子暗褐色 , 弯曲或呈新月形 , 大小 20~30 × 8~16 (μm), 具隔膜 3 个 , 大多 4 胞 , 中间 2 细胞膨大 , 其中第 3 个细胞最明显 , 两端细胞稍小 , 颜色也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 7~8 月高温高湿或多雨的季节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 发生轻重与降雨多少、时空分布、温度高低、播种早晚、施肥水平关系密切。生产上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高感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黄早 4 、 478 、获白、黄野 4 、黄 85 等。中感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掖 107 、 E28 、掖单 2 号、反交掖单 2 、掖单 4 号、掖单 12 、掖单 13 、掖单 19 、掖单 20 、西玉 3 号等。
防治方法 (1)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抗性较好的自交系有沈 137 、 799 、冀 53 、HZ 126 、 HZ 85 、 599 、 303WX、 P131B 、 P138 、丹 3130 、沈 135 、沈 138 、辐乌、双 M9 、 BT1 、LX9602、 CN95 、冀系 33 、西黄等。中抗的杂交种有濮单 5 号、登海 37 仰、登海 6213 、济单七号、吉新 205 、吉甜 6 号、超甜 21 号、华甜玉 1 号、垦黏 1 号、西星糯 1 号、农大 108 、沈试 29 、沈试 30 、丹 3040 、沈 9728 、京垦 114 、郑单 14 、农大 4971 、 DH3303、 DH3329 、 YA970 、浚单 18 、东单 18 、东单ω、辽 613 、安玉 10 、奥试 101 、吉单 342 、冀玉 1 号、鲁单 981 、平安 18 、平安 28 、京早 13 等。 (2) 栽培防病 ①轮作换茬和清除田间病残体。②适当早播。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3) 药剂防治 提倡选用 40% 氟硅唑( 新星 )乳油 5000 倍液或 6% 氯苯嘧啶醇 ( 乐必耕 )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12.5% 烯唑醇 ( 特普唑、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4000 倍液、 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40% 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 ( 百可得 ) 可湿性粉剂每 667 ㎡ 60g, 或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每 667㎡ 5Og 、60% 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 克得灵 )每 667㎡ 60 g 、 30% 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 特富灵 ) 每 667 ㎡ 3Og 、 0.5% 氨基寡糖素水剂 ( 净土灵 ) 每 667㎡ 100ml。 施药方法应掌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 , 效果较喷雾法好 , 且容易操作。如采用喷雾法可掌握在病株率达 10% 左右喷第 1 次药 , 隔 15~20 天再喷 1~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