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锈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rus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玉米柄锈 |
病原学名: | Puccinia sorghi Sch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玉米柄锈 |
病原介绍: | 引起玉米普通型锈病 ,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有 14 个生理小种。由玉米多堆柄锈菌引起的玉米锈病 , 以前文献均称为玉米南方型锈病。台湾于 1976 年首次报道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大面积流行。 1997~1999 年浙江省淳安县和 1998 年在河北省邯郸、沧州等地发生流行。已发现有 13 个生理小种。玉米柄锈菌冬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 , 双胞 , 大小略等 , 中部缢缩 , 前端钝圆 , 基部圆狭或细缩 , 表面平滑 , 栗褐色 , 大小 30~46 × 14~23(μm), 柄浅黄色 , 较冬孢子长 2~3 倍 ; 夏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表面具细刺 , 浅黄褐色。 |
病原中文名: | 玉米多堆柄锈菌 |
病原学名: | 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玉米多堆柄锈菌 |
病原介绍: | 玉米多堆柄锈菌夏孢子堆圆形或卵形 , 长 0.2~1(mm), 夏孢子球形 , 大小 30~40 × 23~28(μm), 细胞壁上有刺。 冬孢子栗褐色 , 近椭圆形 , 前端截成钝圆 , 大小 30~42 × 18~29(μm) 。冬孢子表面光滑 , 柄无色或淡色 , 其长度短于孢子本身。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 , 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疱 , 后小疱破裂 , 散出铁锈色粉状物 , 即病菌夏孢子 ; 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 , 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南方型锈病夏孢子堆淡肉桂色 , 稠密地分布在叶子两面 , 夏孢子黄色至金黄色 , 别于普通型锈病。 |
发病规律: |
玉米柄锈菌引起的普遍型锈病我国陕西、河北、贵州、四川、云南、 甘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均有发生 , 普通型玉米锈病以冬抱子越冬 , 是翌年初侵染源。夏子包 子出现较晚 , 只作为再侵染源。中间寄主是黄花酢浆草。引起南方型玉米锈病的多堆柄锈菌 , 未见有中间寄主 , 主要靠夏孢子重复再侵染完成侵染循环。在台湾全年都有发病 , 该病传播主要靠夏孢子不断产生和侵染 , 冬天气温如较低 , 能产生冬孢子。该菌在浙江省不能越冬 , 其初侵染菌是外地侵入。多堆柄锈菌只能在玉米上大量繁殖 , 只有冬季能生长玉米的地区才会成为多堆柄锈菌的越冬地。我国南方大体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海拔区域可种冬玉米 , 则有可能成为该菌的越冬菌源地和初侵染菌源地。该病能在纬度相差 10 多度的大区域内几乎同时流行 , 可以设想 , 其菌源是从南方远程传入的。河北 5 月底可见玉米锈病的冬孢子 ,7 月达高峰 , 9 月中旬又出现 1 高峰 , 夏孢子于 6 月底出现 ,8 月中下旬达高峰 ,6 月中旬 ~7 月中旬是玉米锈病侵染期 ,7 月中旬开始发病 ,8 月底最盛 , 从植株顶部开始并向下扩展。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易发病 , 多雨年份或 7 、 8 月高温多湿发病重。普通型玉米锈病 16~23 ℃低温、高湿发病。南方型玉米锈病 20~30 ℃高温和高湿的 7、8、9月份雨季发病。品种间抗病差异大 , 生产上的掖单 2 、 4 、 12 、 13 、 14 、西玉 3 号、沈单 7 号、中丹 2 号、农大 60 、烟单 4 号、黄早四、 丹玉 13 等感病。生产上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 系 )发病趋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是生产上防治玉米锈病最根本的方法。目前生产上抗普通 型玉米锈病的品种有 : 中原单 32 、中北 402 、中北 405 、中北物 6 、中北 410 、中北 412 、鲁单 981 、浚单 18 、金象 1 号、金象 5 号。抗南方型玉米锈病的有 : 农大 108 、鲁单 50 、临奥 1 号、奥 16 、奥 17等。 (2) 农业防治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增施磷钾肥 , 提高抗病力。栽植密度据品种确定 , 不可过密。适期早播 , 提倡采用大小城栽培 , 适当浇水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3) 玉米锈病发生期预测。目前可据上 1 年发病为害程度和种源地玉米锈病的发病情况 , 结合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当地气象预测 , 作出锈病发生为害估计 , 指导当地生产上防治。河北一带 7 月中旬开始发生 ,8 月底达高峰 , 西北晚些 , 南方早些 , 应据预报及早防治。 (4)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00 ~2000 倍液或 40% 多?硫悬浮剂 600 倍液、 50% 硫磺悬浮剂 300 倍液、 12.5% 氟环唑悬浮剂 ( 欧博 )1200 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 3000 倍液、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3000 ~4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 , 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疱 , 后小疱破裂 , 散出铁锈色粉状物 , 即病菌夏孢子 ; 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 , 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南方型锈病夏孢子堆淡肉桂色 , 稠密地分布在叶子两面 , 夏孢子黄色至金黄色 , 别于普通型锈病。
病原 Puccinia sorghi Schw. 称玉米柄锈 , 和 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称玉米多堆柄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前者引起玉米普通型锈病 ,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有 14 个生理小种。由玉米多堆柄锈菌引起的玉米锈病 , 以前文献均称为玉米南方型锈病。台湾于 1976 年首次报道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大面积流行。 1997~1999 年浙江省淳安县和 1998 年在河北省邯郸、沧州等地发生流行。已发现有 13 个生理小种。玉米柄锈菌冬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 , 双胞 , 大小略等 , 中部缢缩 , 前端钝圆 , 基部圆狭或细缩 , 表面平滑 , 栗褐色 , 大小 30~46 × 14~23(μm), 柄浅黄色 , 较冬孢子长 2~3 倍 ; 夏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表面具细刺 , 浅黄褐色。玉米多堆柄锈菌夏孢子堆圆形或卵形 , 长 0.2~1(mm), 夏孢子球形 , 大小 30~40 × 23~28(μm), 细胞壁上有刺。 冬孢子栗褐色 , 近椭圆形 , 前端截成钝圆 , 大小 30~42 × 18~29(μm) 。冬孢子表面光滑 , 柄无色或淡色 , 其长度短于孢子本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柄锈菌引起的普遍型锈病我国陕西、河北、贵州、四川、云南、 甘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均有发生 , 普通型玉米锈病以冬抱子越冬 , 是翌年初侵染源。夏子包 子出现较晚 , 只作为再侵染源。中间寄主是黄花酢浆草。引起南方型玉米锈病的多堆柄锈菌 , 未见有中间寄主 , 主要靠夏孢子重复再侵染完成侵染循环。在台湾全年都有发病 , 该病传播主要靠夏孢子不断产生和侵染 , 冬天气温如较低 , 能产生冬孢子。该菌在浙江省不能越冬 , 其初侵染菌是外地侵入。多堆柄锈菌只能在玉米上大量繁殖 , 只有冬季能生长玉米的地区才会成为多堆柄锈菌的越冬地。我国南方大体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海拔区域可种冬玉米 , 则有可能成为该菌的越冬菌源地和初侵染菌源地。该病能在纬度相差 10 多度的大区域内几乎同时流行 , 可以设想 , 其菌源是从南方远程传入的。河北 5 月底可见玉米锈病的冬孢子 ,7 月达高峰 , 9 月中旬又出现 1 高峰 , 夏孢子于 6 月底出现 ,8 月中下旬达高峰 ,6 月中旬 ~7 月中旬是玉米锈病侵染期 ,7 月中旬开始发病 ,8 月底最盛 , 从植株顶部开始并向下扩展。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易发病 , 多雨年份或 7 、 8 月高温多湿发病重。普通型玉米锈病 16~23 ℃低温、高湿发病。南方型玉米锈病 20~30 ℃高温和高湿的 7、8、9月份雨季发病。品种间抗病差异大 , 生产上的掖单 2 、 4 、 12 、 13 、 14 、西玉 3 号、沈单 7 号、中丹 2 号、农大 60 、烟单 4 号、黄早四、 丹玉 13 等感病。生产上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 系 )发病趋重。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是生产上防治玉米锈病最根本的方法。目前生产上抗普通 型玉米锈病的品种有 : 中原单 32 、中北 402 、中北 405 、中北物 6 、中北 410 、中北 412 、鲁单 981 、浚单 18 、金象 1 号、金象 5 号。抗南方型玉米锈病的有 : 农大 108 、鲁单 50 、临奥 1 号、奥 16 、奥 17等。 (2) 农业防治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增施磷钾肥 , 提高抗病力。栽植密度据品种确定 , 不可过密。适期早播 , 提倡采用大小城栽培 , 适当浇水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3) 玉米锈病发生期预测。目前可据上 1 年发病为害程度和种源地玉米锈病的发病情况 , 结合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当地气象预测 , 作出锈病发生为害估计 , 指导当地生产上防治。河北一带 7 月中旬开始发生 ,8 月底达高峰 , 西北晚些 , 南方早些 , 应据预报及早防治。 (4)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00 ~2000 倍液或 40% 多?硫悬浮剂 600 倍液、 50% 硫磺悬浮剂 300 倍液、 12.5% 氟环唑悬浮剂 ( 欧博 )1200 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 3000 倍液、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3000 ~4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