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眼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eye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玉蜀黍球梗孢菌 |
病原学名: | 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菌目,科壳镰孢属,玉蜀黍球梗孢菌 |
病原介绍: | 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 , 菌落初黄色 , 后变为粉红色至黑蓝色。分生孢子盘无色 , 无刚毛 , 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气孔下 , 极小 ; 分生孢子梗短棒状 , 单胞无色。有时有 2~3 梗钻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镰刀形 , 末端尖 , 透明无隔膜 , 大小18~33×3~4 (μm), 平均为 27 × 3.6μm。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气孔中伸出的短梗上连续形成 , 也可沿菌丝在靠近分隔处产生。将病组织保湿 24~48 小时 , 可见 2~7 个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顶端。该菌主要为害玉米。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发病初期叶片上现小而透明 的圆形至卵形水渍状病斑 , 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 , 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环 , 并有具黄色晕圈的狭窄带 , 大小 1~2 × 0.5~1.5(mm) 。从外表看象一种 " 眼斑 ", 故称眼斑病。条件造宜时 , 病斑融合为大的坏死区 , 发病早的病斑扩展成带状或片状。叶鞘、苞叶也可产生类似的症状。该病与弯孢霉菌叶斑病特征相近 , 必要时需镜检病原确诊。我国北方时有发生 , 有些年份有的地块发生重 , 生产上现已引起注意。该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和云南。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种子和病残组织上越冬 , 也可在幼嫩玉米的病组织上越夏。 传播到幼苗上后 , 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叶片 , 经 7~10 天潜育即出现病症。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风力传播 , 进行多次再侵染 , 致该病扩展蔓延。孢子萌发适温 24 ℃。冷湿的气候条件或冷凉、 湿度大的山区或 7~9 月气温不高、降雨多的年份有利其流行。近年该病有上升趋势。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垦黏 2 号、渝糯 1 号、西玉 7 号、白黏早玉米、黄黏早玉米等优良品种。 (2)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深翻土壤 , 及时中耕 , 提高地温。 (3) 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 用种子重量 0.4% 的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拌种。 (5) 必要时喷洒 25% 溴菌腈( 炭特灵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 咪鲜胺锰盐 ( 施保功 )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 经常发生在接近成熟的上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现小而透明 的圆形至卵形水渍状病斑 , 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 , 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环 , 并有具黄色晕圈的狭窄带 , 大小 1~2 × 0.5~1.5(mm) 。从外表看象一种 " 眼斑 ", 故称眼斑病。条件造宜时 , 病斑融合为大的坏死区 , 发病早的病斑扩展成带状或片状。叶鞘、苞叶也可产生类似的症状。该病与弯孢霉菌叶斑病特征相近 , 必要时需镜检病原确诊。我国北方时有发生 , 有些年份有的地块发生重 , 生产上现已引起注意。该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和云南。
病原 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 称玉蜀黍球梗孢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 , 菌落初黄色 , 后变为粉红色至黑蓝色。分生孢子盘无色 , 无刚毛 , 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气孔下 , 极小 ; 分生孢子梗短棒状 , 单胞无色。有时有 2~3 梗钻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镰刀形 , 末端尖 , 透明无隔膜 , 大小18~33×3~4 (μm), 平均为 27 × 3.6μm。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气孔中伸出的短梗上连续形成 , 也可沿菌丝在靠近分隔处产生。将病组织保湿 24~48 小时 , 可见 2~7 个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顶端。该菌主要为害玉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和病残组织上越冬 , 也可在幼嫩玉米的病组织上越夏。 传播到幼苗上后 , 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叶片 , 经 7~10 天潜育即出现病症。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风力传播 , 进行多次再侵染 , 致该病扩展蔓延。孢子萌发适温 24 ℃。冷湿的气候条件或冷凉、 湿度大的山区或 7~9 月气温不高、降雨多的年份有利其流行。近年该病有上升趋势。
防治方法 (1) 选用垦黏 2 号、渝糯 1 号、西玉 7 号、白黏早玉米、黄黏早玉米等优良品种。 (2)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深翻土壤 , 及时中耕 , 提高地温。 (3) 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 用种子重量 0.4% 的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拌种。 (5) 必要时喷洒 25% 溴菌腈( 炭特灵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 咪鲜胺锰盐 ( 施保功 )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