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黑痣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or maize tar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高粱黑痣菌 |
病原学名: | Phyllachora sorghi H?hnel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黑痣菌属,高粱黑痣菌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近球形 , 埋生在叶组织中 , 能产生圆柱形的子囊 , 大小 80~100 × 8~10(μm), 子囊有短梗。子囊孢子宽椭圆形 , 大小 9~12×5.5~7(μm), 在子囊中呈单行排列。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当玉米染有黑痣病时 , 叶片上出现很多黑色、凹陷、光滑的圆形病斑 , 大小 0.5~ 2mm 。病斑融合后可连成长至 1cm 病斑 , 病斑表面有光滑略凸起的黑痣状物。我国广东、广西时有发生。常致穗子干枯。 |
发病规律: |
不详。玉米授粉后最严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防治其他叶斑病时可兼治。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当玉米染有黑痣病时 , 叶片上出现很多黑色、凹陷、光滑的圆形病斑 , 大小 0.5~ 2mm 。病斑融合后可连成长至 1cm 病斑 , 病斑表面有光滑略凸起的黑痣状物。我国广东、广西时有发生。常致穗子干枯。
病原 Phyllachora sorghi H?hnel称高粱 黑痣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近球形 , 埋生在叶组织中 , 能产生圆柱形的子囊 , 大小 80~100 × 8~10(μm), 子囊有短梗。子囊孢子宽椭圆形 , 大小 9~12×5.5~7(μm), 在子囊中呈单行排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不详。玉米授粉后最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其他叶斑病时可兼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