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篝根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Fragrant plantainlily r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疫霉属 |
病原学名: | Phytophthora sp.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 |
病原介绍: | 菌菌丝寄生在寄主细胞上,无性阶段在孢囊梗顶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产生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雄器和藏卵器,两器交配后在藏卵器中能产生卵孢子。 |
病原中文名: | 终极腐霉 |
病原学名: | Pythium ultimun Tro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终极腐霉 |
病原介绍: | 在 PDA 培养基上菌丛白色 , 茂盛 ; 气生菌丝棉絮状 , 无隔膜 , 宽 2.5~4μm。孢子囊球形 , 无色 , 直径 15~26 μm。 在水中萌发产生泡囊后释放出来。在胡萝卜汁培养基上藏卵器球形 , 顶生或间生 , 无色 , 直径 16~30 μm。 雄器大多同丝生 , 无色 , 近椭圆形。卵孢子不满器 , 球形 , 壁光滑 , 直径 16~18 μm。 |
病原中文名: | 瓜果腐霉 |
病原学名: |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
病原介绍: | 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μ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 4.9~14.8(μ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 7.4~10(μ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μ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
病原中文名: | 腐霉属 |
病原学名: | Pythium sp.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 |
病原介绍: | 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区别;孢子囊成熟后一般不脱落,萌发时形成泡囊,游动孢子在泡囊内形成,雄器侧生。 |
病原中文名: | 根串珠霉 |
病原学名: | Thielaviopsis basicola (Berk. et Br.)Fer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根串珠霉属,根串珠霉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具分隔3~5个,无色透明,大小5.5~19×3~5(μm),分生孢子大小7~23×3~6(μm),分生孢子两端各具1油滴。厚垣孢子棍棒状,暗褐色,有透明的基细胞,厚垣孢子串生,每串5~8个,厚垣孢子链大小25~55×10~16(μm)。该菌在燕麦、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变褐色。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生长温限20~33℃,萌发适温25℃。菌丝生长适温20~24℃。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根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沿叶缘产生褐色焦枯, 未见病原, 拔出根部, 根系有的变褐。 |
发病规律: |
腐霉菌、疫霉菌均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能产生孢子囊,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叶菊近上表的根茎部。田间再侵染源主要是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它们借灌溉水或雨水溅射传播。病菌侵入寄主后,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适宜发病地温为 10 ℃ , 温度高于30 ℃发病受到抑制。育苗期遇低温高湿条件利其发病。根串珠霉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田间每克土壤带菌 111 个繁殖体 , 能见到该菌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根据玉篝根系特点, 需从育苗时入手 , 要适当蹲苗 , 使根系发育良好 , 尽可能缩小根小叶面积大的矛盾, 增强对不良条件的抵抗力。 (2) 有可能发生根腐病时要针对病原对症治疗, 如系腐霉菌或疫霉菌侵染引起的根腐病对症喷洒72.2% 普力克水剂 400倍液或 3% 恶甲水剂300倍液、 95% 绿亨1号 ( 恶霉灵) 精品 30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 00倍液、 69% 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 00倍液。 (5) 如系根串珠霉引起的根腐病可喷淋苯骈咪唑类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 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效。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沿叶缘产生褐色焦枯, 未见病原, 拔出根部, 根系有的变褐。
病原 引起根腐病的病菌有: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称瓜果腐霉,菌丝体生长繁茂,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膜,直径2.3~7.1μm。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大小63~725×4.9~14.8(μm)。泡囊球形,内含6~26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12~17×5~6(μm),侧生2根鞭毛,一根茸鞭,一根尾鞭,等长。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1个,大小5.6~15.4×7.4~l0(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4.0-22.0μm。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Pythium ultimum Trow 称终极腐霉,孢子囊球形,直径20微米,卵孢子球形直径14~18 微米。
Pythium sp. 称腐霉,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区别;孢子囊成熟后一般不脱落,萌发时形成泡囊,游动孢子在泡囊内形成,雄器侧生。
Phytophthora sp. 称疫霉,孢囊梗与菌丝有一定的差别,一般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不形成泡囊;雄器侧生或包围在藏卵器基部。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藕塘中存活越冬,以孢子囊及其产生的游动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从叶片气孔侵入致病。
Thielaviopsis basicola (Berk .et Br.)Ferr .称根串珠霉 , 属半知菌类真菌。腐霉菌、疫霉菌形态特征参见一串红猝倒病和疫霉病。根串珠霉内生分生孢子生在小梗顶端 , 小梗大小 50~90 × 3~7(μ m)。 分子孢子圆筒形, 无色, 大小8~30 × 3- 6( μm)。 厚垣孢子串生或簇生在菌丝顶端或侧方, 壁厚, 褐色 , 短圆筒形, 大小12 × 5~8(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腐霉菌、疫霉菌均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能产生孢子囊,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叶菊近上表的根茎部。田间再侵染源主要是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它们借灌溉水或雨水溅射传播。病菌侵入寄主后,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适宜发病地温为 10 ℃ , 温度高于30 ℃发病受到抑制。育苗期遇低温高湿条件利其发病。根串珠霉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田间每克土壤带菌 111 个繁殖体 , 能见到该菌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防治方法 (1) 根据玉篝根系特点, 需从育苗时入手 , 要适当蹲苗 , 使根系发育良好 , 尽可能缩小根小叶面积大的矛盾, 增强对不良条件的抵抗力。 (2) 有可能发生根腐病时要针对病原对症治疗, 如系腐霉菌或疫霉菌侵染引起的根腐病对症喷洒72.2% 普力克水剂 400倍液或 3% 恶甲水剂300倍液、 95% 绿亨1号 ( 恶霉灵) 精品 30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 00倍液、 69% 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 00倍液。 (5) 如系根串珠霉引起的根腐病可喷淋苯骈咪唑类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 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