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樱桃褐腐病

作者:佚名 来源:Sweet cherry brown rot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樱桃褐腐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Sweet cherry brown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樱桃核盘菌
病原学名:Sclerotinia kusanoi P. Henn.、Monilinia kusanoi (P.Henn.)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樱桃核盘菌
病原介绍:子囊盘钟状或漏斗形,中央凹陷,直径6mm,柄长3~8(mm)。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25~140×7~9(μm),子囊孢子单胞色,卵圆形、大小10.5~13.5×4.5~6(μm)。分生孢子梗丛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5~19.5×7~12(μm)
病原中文名:苹果拟茎点霉
病原学名:Phomopsis mali Roberst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拟茎点霉属,苹果拟茎点霉
病原介绍:内含分生孢子梗和两型分生孢子,一种为椭圆形,单胞无色,两端各具1油球,另一种丝状,单胞无色,一端明显弯曲状。
病原中文名:樱桃黑星菌
病原学名:Venturia cerasi Adh.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格孢腔目,黑星菌属,樱桃黑星菌
病原介绍:侵害樱桃,引起黑星病。果实、叶和幼枝都能受害,形成深橄榄绿色的疮痂。子囊孢子10~14μm×4.5~5.5μm。
病原中文名:樱桃锉叶病毒
病原学名:Cherry rasp leaf virus
分类地位:豇豆花叶病毒科,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樱桃锉叶病毒
病原介绍:
病原中文名:核果坏死环斑病毒
病原学名: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分类地位:雀麦花叶病毒科,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核果坏死环斑病毒
病原介绍:
病原中文名:樱桃扭叶病毒
病原学名:Cherry twisted leaf virus
分类地位:
病原介绍:
病原中文名:樱桃球腔菌
病原学名: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座瘤菌目,球腔菌属,樱桃球腔菌
病原介绍: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叶上,大小72μm;子囊壳浓褐色,球形,多生于组织中,大小53.5~102×53.5~102(μm),具短嘴口;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28~43.4×6.4~10.2(μm),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11.5~17.8×2.5~4.3(μm)。
病原中文名:樱桃小果病毒
病原学名:Cherry little cherry virus
分类地位:
病原介绍:
病原中文名:樱桃锈斑驳病毒
病原学名:Cherry rusty mottle virus group
分类地位:
病原介绍:
病原中文名: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病原学名: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
分类地位:纤毛病毒属,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病原介绍: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曲线条状,粒体大小12×600(nm),稀释限点10-4,致死温度52~55℃,体外存活期4℃条件下10天,汁液传播。
病原中文名:根癌土壤杆菌
病原学名: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et Towns.) Conn.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土壤杆菌属,根癌土壤杆菌
病原介绍:菌体杆状,大小1~3×0.4~0.8(μm),有1~4根鞭毛,无芽孢,能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小,白色,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半透明。细菌发育温限0~37℃,最适25~30℃,致死温度51℃。
病原中文名:樱桃链格孢
病原学名:Alternaria cerasi Poteb.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樱桃链格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圆筒形,单生或2~5根束生,橄青色,直或膝状屈曲,不分枝,具1~6个隔膜,梗大小24~80×4.5~6.6(μm)。分生孢子生于孢子梗顶端,单生或2~3个串生,倒棒状,淡褐色,具横隔膜3~6个,纵隔膜2~5个,隔膜处缢缩,大小22~70×6.6~20(μm)。喙大小4.4~81×3~4.5(μm),具0~2个隔膜。
病原图:
寄主信息:没有寄主樱桃、大樱桃的信息!
侵染部位: 果实、叶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叶片染病,多发生在展叶期的叶片上,初在病部表面现不明显褐斑,后扩及全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嫩果染病,表面初现褐色病斑,后扩及全果,致果实收缩,成为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病果多悬挂在树梢上,成为僵果。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果中越冬,翌年4月,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进行广泛传播。落花后遇雨或湿度大易发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及时收集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改善樱桃园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湿气滞留。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高或过低。(3)开花前或落果后喷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12%松酯酸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果。叶片染病,多发生在展叶期的叶片上,初在病部表面现不明显褐斑,后扩及全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嫩果染病,表面初现褐色病斑,后扩及全果,致果实收缩,成为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病果多悬挂在树梢上,成为僵果。病原  Sclerotinia kusanoi P. Henn. 称樱桃核盘菌,异名Monilinia kusanoi (P.Henn.)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盘钟状或漏斗形,中央凹陷,直径6mm,柄长3~8(mm)。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25~140×7~9(μm),子囊孢子单胞色,卵圆形、大小10.5~13.5×4.5~6(μm)。分生孢子梗丛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5~19.5×7~12(μm)。此外,有报道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称果产核盘菌,也侵染成熟果实,亦为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果中越冬,翌年4月,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进行广泛传播。落花后遇雨或湿度大易发病。防治方法  (1)及时收集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改善樱桃园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湿气滞留。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高或过低。(3)开花前或落果后喷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12%松酯酸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责任编辑: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