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营养液无土栽培黄瓜白粉病

作者:黄瓜 来源:Powdery mildew of cucumber cul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营养液无土栽培黄瓜白粉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Powdery mildew of cucumber cultivated in nutrient solution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葫芦科白粉菌
病原学名: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属,葫芦科白粉菌
病原介绍:菌丝体生于叶两面 , 现不定形污白色粉斑片 , 后相互融合 ; 分生孢子桶柱形或近柱形 , 大小 17.8~27.9 × 12.2~15.2( μ m); 子囊果主要生在叶背 , 扁球形 , 聚生 , 暗褐色 , 直径 85~137( μ m), 多为 95~122( μ m), 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 , 直径 6.3~20.3( μ m), 具 17~56 根附属丝 , 一般不分枝 , 少数呈不规则分枝 1 次或1~2 次 , 弯曲 , 长 45~250( μ m), 个别达 315μ m ,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 0.5~2 倍 , 粗细不均 , 有的上部细下部稍宽 , 宽 3.O~10.2(μ m ), 多为 5.1~7.6( μ m), 壁薄 , 平滑 , 具隔膜0 ~6 个 , 褐色 , 中部向上渐淡 ; 子囊 5~13 个 , 多为 7~11 个 , 长卵至矩圆形或卵形至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 , 具柄或短柄 , 个别近无柄 , 大小 48.3~68.6 × 25.4~35.6( μ m); 子囊孢子 2 个 , 卵形 , 带黄色 , 大小18.8~22.9 × 12.5~15.2( μ m) 。
病原中文名:瓜类单囊壳
病原学名: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丝壳属,瓜类单囊壳
病原介绍: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和叶柄上 , 初生白圆形斑 , 后展生至全叶 ; 分生孢子腰鼓形或广椭圆形 , 串生 , 大小 19.5~ 30 × 12~18( μ m); 子囊果球形 , 褐色或暗褐色 , 散生 , 大小 75~9O( μ m), 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或长方形 , 直径 9~33( μ m), 具 4~8 根附属丝 , 呈丝状至曲膝状弯曲 ,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 0.5~3 倍 , 基部稍粗 , 平滑 , 具隔膜 3~5 个 , 无色至下部浅褐色 ; 具 1 个子囊 , 广椭圆形至近球状 , 无柄或具短柄 , 壁厚 , 顶壁不变薄 , 大小 60~70 × 42~60( μ m); 子囊孢子 4~8 个 , 椭圆形 , 大小 19.5~28.5 × 15~19.5( μ m) 。除侵染西瓜外 , 还可侵染笋瓜、南瓜、西葫芦、棱角丝瓜、黄瓜、香瓜、 甜瓜、倭瓜、香南瓜、葫芦、瓠子、茅瓜等。瓜类单囊壳子囊果散生、子囊孢子 4~8 个 , 附属丝无色或仅下部淡褐色 , 别于单囊壳。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黄瓜
寄主英文名:cucumber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叶、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初在叶部生星点状白色霉斑 , 后融合连片 , 严重时布满全叶致瓜叶枯萎。
发病规律: 白粉病通过分生孢子反复侵染 , 南方冬季仍可辗转传播 , 北方则以闭囊壳越冬 , 翌年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 分生孢子对空气湿度适应范围很广 , 空气相对湿度降至 25% 时 , 白粉菌孢子仍可萌发侵入黄瓜。天气干旱时 , 黄瓜组织膨压降低 , 有利于该菌侵入 , 进入多雨的季节白粉菌分生孢子常因吸水过多而破裂 , 反而不利其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0~25 ℃ , 低于 10 ℃或高于 30 ℃则不萌发 , 高于 30 ℃ , 低于 -1 ℃ , 很快死亡。营养液无土栽培如栽培苗床或供液设备附有白粉菌成为侵染源 , 栽培期间病害常借空气 或表土污染进行传播 , 生产上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肥料可造成整个栽培系统内普遍发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利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2)栽培床或供液设备要彻底消 毒 , 切断白粉菌的传播途径 , 一旦传染要控制和杀死栽培系统内的病菌 , 防其在系统内蔓延。 (3)发病初期及早喷洒 45% 噻菌灵 ( 特克多 ) 悬浮剂 1000 倍液或 30% 氟菌唑 ( 特富灵 ) 可湿性粉 剂 1500 倍液、 12.5% 腈菌唑乳油 2000 倍液、 62.25% 腈菌唑?代森锰锌 ( 仙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3000 倍液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混用防效好。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黄瓜白粉病是寄主范围广、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常发生在叶、茎上 , 初在叶部生星点状白色霉斑 , 后融合连片 , 严重时布满全叶致瓜叶枯萎。 病原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 称瓜白粉菌 ; 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Y.Zhao , 称瓜单囊壳 , 异名 Sphaerotheca fuliginea (Sohlecht , Poll.) , 称单丝壳白粉菌 , 均属子囊菌门真菌。E.cucurbitacearum 菌丝体生于叶两面 , 现不定形污白色粉斑片 , 后融合 ; 分生孢子桶柱形或近柱形。子囊果主要生在叶背 , 扁球形 , 聚生 , 暗褐色 , 直径 85~137 μm , 具 17~56 根附属丝 , 一般不分枝 , 少数呈不规则分枝 1 次或 1~2 次 , 弯曲 , 长 45~250 μm , 个别达 315 μm ,粗细不均 , 有的上部细下部稍宽 , 具隔膜 0~6 个 , 褐色 , 中部向上渐淡 ; 子囊 5~13个 , 长卵至矩圆形或卵形至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 , 具柄或短柄 , 个别近无柄。 子囊孢子 2 个 , 卵形 , 带黄色。S.cucurbitae 瓜类单丝壳菌 , 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和叶柄上 , 后展生长满全叶。分生孢子串生 , 腰鼓形至广椭圆形。子囊果散生 , 褐色或暗褐色 , 球形 , 直径 72~99 μm, 具 4~8 根附属丝 , 丝状 , 曲膝状弯曲 , 具隔膜 3~5 个 , 无色或下部淡褐色;1 个子囊 , 广椭圆形至近球形 , 无柄或具短柄 , 子囊孢子 4~8 个 , 大小 19.5~28.5 × 15~19.5 μm。 为害黄瓜、笋瓜、苦瓜、南瓜和棱角丝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白粉病通过分生孢子反复侵染 , 南方冬季仍可辗转传播 , 北方则以闭囊壳越冬 , 翌年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 分生孢子对空气湿度适应范围很广 , 空气相对湿度降至 25% 时 , 白粉菌孢子仍可萌发侵入黄瓜。天气干旱时 , 黄瓜组织膨压降低 , 有利于该菌侵入 , 进入多雨的季节白粉菌分生孢子常因吸水过多而破裂 , 反而不利其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0~25 ℃ , 低于 10 ℃或高于 30 ℃则不萌发 , 高于 30 ℃ , 低于 -1 ℃ , 很快死亡。营养液无土栽培如栽培苗床或供液设备附有白粉菌成为侵染源 , 栽培期间病害常借空气 或表土污染进行传播 , 生产上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肥料可造成整个栽培系统内普遍发病。 无公害防治法 (1) 利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2)栽培床或供液设备要彻底消 毒 , 切断白粉菌的传播途径 , 一旦传染要控制和杀死栽培系统内的病菌 , 防其在系统内蔓延。 (3)发病初期及早喷洒 45% 噻菌灵 ( 特克多 ) 悬浮剂 1000 倍液或 30% 氟菌唑 ( 特富灵 ) 可湿性粉 剂 1500 倍液、 12.5% 腈菌唑乳油 2000 倍液、 62.25% 腈菌唑?代森锰锌 ( 仙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3000 倍液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混用防效好。
(责任编辑: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