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营养液无土栽培甜瓜蔓枯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Gummy stem blight of muskmelon cultivated in nutrient solution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黄瓜壳二孢 |
| 病原学名: | Ascochyta cucumis Fautr.et Roum.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壳二孢属,黄瓜壳二孢 |
| 病原介绍: | 病菌分生孢子 器球形至扁球形 , 直径 40~50( μ IIl), 器壁膜质 , 淡黄色 ; 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 , 无色 , 双细胞 , 大小 8.8~11.0 × 2~2.5( μ m)。有性态为 Mycosphaerella citrulling (Smith) Gross. 称瓜类球腔菌。除危害冬瓜、节瓜外 , 还可危害黄瓜、西葫芦等。 |
| 病原中文名: | 瓜球腔菌 |
| 病原学名: | 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 Chiu et Walk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座瘤菌目,球腔菌属,瓜球腔菌 |
| 病原介绍: | 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成熟时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排列在子囊座上,具拟侧丝少量,未成熟时侧丝多,子囊成熟后,侧丝逐渐减少或消失,子囊壳大小64~176×64~160(μm),子囊壳较薄,壁膜质,子囊壳孔口直径9.6~24μm。子囊倒棍棒形无色,大小27.9~47.12×5.89~9.92(μm);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通常一个大另一个小,中间分隔明显,大小5.5~12.5×2~5(μm)。无性态Ascochyta cucumis Fautr. Et Roum称瓜壳二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 症状图: |
|
| 病害症状: |
利用营养液栽培甜瓜由于连作 , 蔓枯病也时有发生。发病轻时影响瓜的品质 , 严重时可导致死秧 , 整棚无收 , 对发展甜瓜生产影响较大。 感病植株表现为茎蔓出现褪色油渍状斑 , 呈棱形或梭形 , 并分泌琥珀色流胶 , 干燥后红褐色 , 表面散生黑色小点。叶片病斑从叶缘开始 , 呈 V 字形 , 后期病部有小黑点。果实病斑呈点 状或条形状 , 呈心腐样。 |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在病组织上或附着在病残体、架材、水培池槽及输液管道中残留 , 越茬侵染。病菌可通过气流、流水传播 , 并通过伤口、皮孔、气孔入侵植株。该菌发育生长温度以平均气温 18~25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时最为适宜。据观察 , 该病在潮州市大棚营养液栽培中全年都可发生 , 但以春季多雨、湿度高的 4~5 月份发病较为严重。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白雪公主、美国蜜露等抗病力都较强。 (2) 棚室消毒。瓜苗定植前要封棚消毒 , 每 m3 棚室用 40% 福尔马林 10ml 加高锰酸钾 4g 反应进行消毒。 (3)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整枝引蔓 , 提高棚内的通风透光性。打侧枝、摘顶一般要在阳光晴朗的上午进行 , 以利伤口愈合。适当增施磷钾为主的叶面肥 , 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 营养液定期消毒。每隔 1 周于营养液中按 1L 营养液加入 1Omg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每隔 2 周用紫光灯于夜间进行消毒 1 次。 (5) 合理使用药剂。发现死秧要及时拔除 , 并用 4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 倍液 , 或 25% 瑞毒霉 ( 甲霜灵 ) 可湿性粉剂 60 倍液进行喷雾。严重时 , 可用 20g 面粉 ,1Og 瑞毒霉或多菌灵加水调成糊状 , 涂抹伤口病斑。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利用营养液栽培甜瓜由于连作 , 蔓枯病也时有发生。发病轻时影响瓜的品质 , 严重时可导致死秧 , 整棚无收 , 对发展甜瓜生产影响较大。
感病植株表现为茎蔓出现褪色油渍状斑 , 呈棱形或梭形 , 并分泌琥珀色流胶 , 干燥后红褐色 , 表面散生黑色小点。叶片病斑从叶缘开始 , 呈 V 字形 , 后期病部有小黑点。果实病斑呈点 状或条形状 , 呈心腐样。
病原 Ascochyta cucumis Fautrey et Roumeguere, 称瓜壳二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表面生,初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后突破表皮外露,浅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74.5~52μm。孔口明显,顶部呈乳状突起,直径17.1~31.5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透明,两端钝圆,初为单胞,后生一隔膜,分隔处常缢缩,大小(9.2~16.4)μm×(3.3~5.2)μm。有性态为 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Chiu et Walker, 称甜瓜球腔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球形,黑褐色,单生于寄主表面,孔口突出表面,大小44.5~98.5μm。子囊短棍棒状或袋状,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大小(28.5~43)μm×(8.5~12.5)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梭形至椭圆形,双细胞,上面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部细胞较空,顶端稍尖,分隔处明显缢缩,大小(10~20)微米×(3.5~6.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在病组织上或附着在病残体、架材、水培池槽及输液管道中残留 , 越茬侵染。病菌可通过气流、流水传播 , 并通过伤口、皮孔、气孔入侵植株。该菌发育生长温度以平均气温 18~25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时最为适宜。据观察 , 该病在潮州市大棚营养液栽培中全年都可发生 , 但以春季多雨、湿度高的 4~5 月份发病较为严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白雪公主、美国蜜露等抗病力都较强。 (2) 棚室消毒。瓜苗定植前要封棚消毒 , 每 m3 棚室用 40% 福尔马林 10ml 加高锰酸钾 4g 反应进行消毒。 (3)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整枝引蔓 , 提高棚内的通风透光性。打侧枝、摘顶一般要在阳光晴朗的上午进行 , 以利伤口愈合。适当增施磷钾为主的叶面肥 , 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 营养液定期消毒。每隔 1 周于营养液中按 1L 营养液加入 1Omg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每隔 2 周用紫光灯于夜间进行消毒 1 次。 (5) 合理使用药剂。发现死秧要及时拔除 , 并用 4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 倍液 , 或 25% 瑞毒霉 ( 甲霜灵 ) 可湿性粉剂 60 倍液进行喷雾。严重时 , 可用 20g 面粉 ,1Og 瑞毒霉或多菌灵加水调成糊状 , 涂抹伤口病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