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银杏茎腐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Ginkgo stem ro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菜豆壳球孢 |
| 病原学名: |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Tassi) Goid.、M.phaseoli (Maubl.) Ashby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属,菜豆壳球孢 |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 , 直径 100 ~200 (μm), 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 , 后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分生袍子长椭圆形至卵形 , 单胞无色 , 大小 16~29 × 6~11(μm) 。 菌核黑色 , 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 直径 50~150(μm) 。该菌生长适温 30~35 ℃ ,55 ℃经 10 分钟致死。相对湿度以 96%~100% 最适。菌丝生长最适 pH6.8,pH 5.8~7.5 利于孢子萌发。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 寄主信息: |
| 寄主中文名: | 银杏 |
| 寄主英文名: | ginkgo |
| 寄主学名: | |
|
| 侵染部位: |
茎 |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 病害症状: |
一年生苗木染病苗茎基部近土面处产生污褐色斑,叶片开始失绿略下垂,当病部绕茎1周时,病株开始枯死,下垂叶片迅速增多但不脱落。病株枯死后3~5天,病部皮层皱缩,内部组织变成浅灰色,病部现很多黑色小菌核,该病继续扩展侵入木质部和髓部,致髓部变褐中空,也产生小菌核。扩至根部时根皮腐烂,仅留木质部。 |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从伤口侵入,夏季土表高温易引起幼苗根茎部灼伤,引发该病。江苏梅雨季节过后10~15天开始发病,一直延续到9月份。该病发生程度与梅雨季节出现的早晚及7~8月气温关系密切,梅雨季节来的早,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易发病。7~8月气温偏高、持续时间长,土温高,苗木基部易受损伤,造成该病流行。随苗木长大,抗病性增强,4年生以上苗木很少发病。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发病重的地区采用遮阳网遮荫,高温干旱时浇水降温。(2)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20%络氨铜·镑水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400~5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隔10~15天1次,直到病情稳定时停止。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一年生苗木染病苗茎基部近土面处产生污褐色斑,叶片开始失绿略下垂,当病部绕茎1周时,病株开始枯死,下垂叶片迅速增多但不脱落。病株枯死后3~5天,病部皮层皱缩,内部组织变成浅灰色,病部现很多黑色小菌核,该病继续扩展侵入木质部和髓部,致髓部变褐中空,也产生小菌核。扩至根部时根皮腐烂,仅留木质部。病原 Macrophomina phaseoli (Maub1.) Ashby. 称菜豆壳球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初埋生、分散,直径89~275(μm);产孢细胞葫芦形,无色,大小5~13×4~6(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至纺锤形,大小16~32×5~10(μm);菌核黑色,坚硬,直径5~100(μ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从伤口侵入,夏季土表高温易引起幼苗根茎部灼伤,引发该病。江苏梅雨季节过后10~15天开始发病,一直延续到9月份。该病发生程度与梅雨季节出现的早晚及7~8月气温关系密切,梅雨季节来的早,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易发病。7~8月气温偏高、持续时间长,土温高,苗木基部易受损伤,造成该病流行。随苗木长大,抗病性增强,4年生以上苗木很少发病。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区采用遮阳网遮荫,高温干旱时浇水降温。(2)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20%络氨铜·镑水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400~5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隔10~15天1次,直到病情稳定时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