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樱桃番茄溃疡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herry tomato bacterial canker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番茄溃疡病密执安棒杆菌 |
病原学名: | Clavibacter michiganedse、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michiganense (Smith) Davies et al.、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michiganense (Smith) Jensen.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厚壁菌门,棒形杆菌属,番茄溃疡病密执安棒杆菌 |
病原介绍: | 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 , 无鞭毛 , 大小 0.7~1.2 × 0.4~0.7 μ m。 在 523 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96 小时后 , 长出直径 1mm 小菌落 ,1 周后菌落圆形 , 略突起 , 全缘不透明 , 黏稠状。革兰氏染色阳性 ; 天气好能氧化碳水化合物 , 但不能脂解 , 水解明胶缓慢 ; 尿酶阴性 , 七叶灵阳性 ; 适宜 pH7; 发育温限 1~33 ℃ , 适温 25~27 ℃ ,53 ℃ 10 分钟致死。寄主范围限于茄科中的一些属或种 , 如番茄属、辣椒属、烟草属等 47 种。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幼苗染病 : 始于叶缘 , 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 , 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 , 致病株矮化或桔死。成株染病 : 病菌在韧皮部及髓部迅速扩展 , 初下部叶片凋萎或卷缩 , 似缺水状 , 一侧或部分小叶凋萎 ; 茎内部变褐 , 并向上下扩展 , 长度可由一节扩展到几节 , 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 , 最后下陷或开裂 , 茎略变粗 , 生出许多不定根。 多雨或湿度大时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 , 形成白色污状物 , 后期茎内变褐以至中空 , 最后全株枯死 , 上部顶叶呈青枯状。果柄受害多由茎扩展进去 , 其韧皮部及髓部出现褐色腐烂 , 一直可伸延到果内 , 致幼果皱缩、滞育、畸形和种子带菌。有时引起局部侵染 , 萼片表面生坏死斑 , 果面可见略隆起的白色圆点 , 单个的病斑直径 3mm 左右 , 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 , 称为 " 鸟眼斑 ", 有时连在一起形成不定形的病区。 " 鸟眼斑 " 是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 , 由再侵染引起 , 不一定与茎部系统侵染同发生于一株。 |
发病规律: |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冬 , 并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 2~3 年。该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 , 包括损伤的叶片、幼根 , 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 , 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 , 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 , 致种子内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 , 病菌会污染种子 , 造成种子外带菌,种子带菌率一般 1%~5%, 严重可达53.4%。 此外病菌也可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实表皮直接侵入。本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及灌溉水 , 特别是连阴雨及暴风雨 , 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 , 病菌一旦侵入 , 通过韧皮部在寄主体内扩展。温暖潮湿 , 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 , 发病重。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 , 果实易显症。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对番茄生产用种严格检疫 , 严防其传播蔓延。 (2) 建立无病留种地 , 从无病株采种 , 必要时用 55 ℃温水浸种 30 分钟或 70 ℃干热灭菌 72 小时 5% 盐酸浸 5~10 小时 或 1.05% 次氯酸纳浸 20~40 分钟或硫酸链霉素 200mg/kg 浸 2 小时后冲净晾干后催芽。 (3) 使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 , 旧苗床用 30% 倍生乳油 1000 倍液消毒。 (4)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及时除草 , 避免带露水操作。 (5)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 全田喷洒 53.8% 可杀得 2000 干悬浮剂 1000 倍液、 27% 铜高尚悬浮剂 500~600 倍液、 86.2% 氧化亚铜 ( 铜大师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12% 松脂酸铜 ( 海宇博尔多 ) 乳油 600 倍液、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1200 倍液、 40%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2000 倍液。使用可杀得的采果前 3 天停止用药。 (6) 积极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国内种植的中蔬 4 号 , 强丰 , 佳粉 13 号 , 早粉 , 东农 704, 特洛皮克等均有受害记录 , 不抗病 , 但野生番茄高抗 , 可用于培育抗病品种。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番茄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溃疡病。幼苗染病 : 始于叶缘 , 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 , 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 , 致病株矮化或桔死。成株染病 : 病菌在韧皮部及髓部迅速扩展 , 初下部叶片凋萎或卷缩 , 似缺水状 , 一侧或部分小叶凋萎 ; 茎内部变褐 , 并向上下扩展 , 长度可由一节扩展到几节 , 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 , 最后下陷或开裂 , 茎略变粗 , 生出许多不定根。 多雨或湿度大时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 , 形成白色污状物 , 后期茎内变褐以至中空 , 最后全株枯死 , 上部顶叶呈青枯状。果柄受害多由茎扩展进去 , 其韧皮部及髓部出现褐色腐烂 , 一直可伸延到果内 , 致幼果皱缩、滞育、畸形和种子带菌。有时引起局部侵染 , 萼片表面生坏死斑 , 果面可见略隆起的白色圆点 , 单个的病斑直径 3mm 左右 , 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 , 称为 " 鸟眼斑 ", 有时连在一起形成不定形的病区。 " 鸟眼斑 " 是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 , 由再侵染引起 , 不一定与茎部系统侵染同发生于一株。
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dse, 称番茄溃疡病密执安棒杆菌。异名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michiganense (Smith) Davies et al.= 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michiganense (Smith) Jensen., 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 , 无鞭毛 , 大小 0.7~1.2 × 0.4~0.7 μ m。 在 523 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96 小时后 , 长出直径 1mm 小菌落 ,1 周后菌落圆形 , 略突起 , 全缘不透明 , 黏稠状。革兰氏染色阳性 ; 天气好能氧化碳水化合物 , 但不能脂解 , 水解明胶缓慢 ; 尿酶阴性 , 七叶灵阳性 ; 适宜 pH7; 发育温限 1~33 ℃ , 适温 25~27 ℃ ,53 ℃ 10 分钟致死。寄主范围限于茄科中的一些属或种 , 如番茄属、辣椒属、烟草属等 47 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冬 , 并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 2~3 年。该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 , 包括损伤的叶片、幼根 , 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 , 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 , 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 , 致种子内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 , 病菌会污染种子 , 造成种子外带菌,种子带菌率一般 1%~5%, 严重可达53.4%。 此外病菌也可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实表皮直接侵入。本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及灌溉水 , 特别是连阴雨及暴风雨 , 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 , 病菌一旦侵入 , 通过韧皮部在寄主体内扩展。温暖潮湿 , 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 , 发病重。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 , 果实易显症。
无公害防治法 (1) 对番茄生产用种严格检疫 , 严防其传播蔓延。 (2) 建立无病留种地 , 从无病株采种 , 必要时用 55 ℃温水浸种 30 分钟或 70 ℃干热灭菌 72 小时 5% 盐酸浸 5~10 小时 或 1.05% 次氯酸纳浸 20~40 分钟或硫酸链霉素 200mg/kg 浸 2 小时后冲净晾干后催芽。 (3) 使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 , 旧苗床用 30% 倍生乳油 1000 倍液消毒。 (4)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及时除草 , 避免带露水操作。 (5)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 全田喷洒 53.8% 可杀得 2000 干悬浮剂 1000 倍液、 27% 铜高尚悬浮剂 500~600 倍液、 86.2% 氧化亚铜 ( 铜大师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12% 松脂酸铜 ( 海宇博尔多 ) 乳油 600 倍液、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1200 倍液、 40%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2000 倍液。使用可杀得的采果前 3 天停止用药。 (6) 积极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国内种植的中蔬 4 号 , 强丰 , 佳粉 13 号 , 早粉 , 东农 704, 特洛皮克等均有受害记录 , 不抗病 , 但野生番茄高抗 , 可用于培育抗病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