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围小丛壳 |
病原学名: |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多生在叶背 , 单生球形 , 深褐色至黑色 , 大小 65~209 μm 。子囊棍棒形 , 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 , 子囊间无侧丝 , 大小 24~42 × 10~24(μm)。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单胞无色 ,5~13 × 4~8(μm), 子囊孢子萌发也产生附着孢。 |
病原中文名: | 胶孢炭疽菌 |
病原学名: |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湿度大时,涌出揣红色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不分隔呈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大小10~20×1.5~2.5(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稍弯,无色,单胞,大小12~20×4~7(μm),常具油球1~3个。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初期叶上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 后扩大变长, 白色、灰白色至红褐色 , 边缘明显 , 但不规则, 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广东 5~6 月发生 , 北方棚室发生在盆栽植株上。
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称胶孢炭疽菌, 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称围小丛壳 , 属子囊菌门真菌。异名 C.dracaenae Allesch 围小丛壳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子囊壳, 集生, 近球形 , 大小 104~168 μm, 壳高 91~ 155 μm; 子囊棍棒状 , 单层壁 , 大小 47~62 × 10~14( μm)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 , 椭圆形至长卵形, 略弯曲 , 大小 13~19 × 4~6( μm); 无性态 , 分生孢子盘表生 , 稀疏 , 圆形至椭圆形, 黑褐色 , 盘周缘着生有刚毛, 黑褐色, 基部稍膨大, 顶端尖锐 , 高 35~79 μm; 分生孢子梗无 , 产孢细胞短 , 瓶梗状 , 无色 , 平行排列; 分生孢子圆筒形 , 单胞无色 , 内生 1~2 个油球 , 大小 10~15 × 3~5( μm) 附着胞不规则形至棍棒状 , 四周不规则 , 致病力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5~6 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 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 不断扩大蔓延 , 一直延续到冬天。 气温 25~30 ℃ , 相对湿度 80% 以上易发病。天气温暖多湿或雾大露重有利发病 , 偏施过施氮肥或植地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1) 龙血树喜温暖多湿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家庭盆养基质可把园土、腐叶土、碎木屑或锯末按 2:1:1 混合;4 ~8 月进入生长旺季 , 每 20-30 天追施薄肥 1 次 , 置于明亮的散射光条件下, 使其生长健壮 , 提高抗病力。 (2) 发病初期喷洒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 倍液或 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施保功或使百克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30% 氧氯化铜悬浮剂 600 倍液、 10% 世高水分散粒剂 3000倍液、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加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50% 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0% 多?硫悬浮剂 ( 灭病威 )500 倍液、 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3) 家庭盆栽的龙血树 , 可在病斑上涂抹医用达克宁软膏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