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夜合花炭疽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hina Magnolia anthracnos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围小丛壳 |
病原学名: |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多生在叶背 , 单生球形 , 深褐色至黑色 , 大小 65~209 μm 。子囊棍棒形 , 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 , 子囊间无侧丝 , 大小 24~42 × 10~24(μm)。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单胞无色 ,5~13 × 4~8(μm), 子囊孢子萌发也产生附着孢。 |
病原中文名: | 胶孢炭疽菌 |
病原学名: |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湿度大时,涌出揣红色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不分隔呈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大小10~20×1.5~2.5(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稍弯,无色,单胞,大小12~20×4~7(μm),常具油球1~3个。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从叶尖开始向叶面扩展成‘ A' 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从叶缘开始 的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 后期病斑变为浅褐色, 其上生有黑色小粒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 ,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从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此病北京、广东均有发生 , 病株率常达 90% 。广州盆栽夜合花 4 月开始发病 , 北京 6~7 月发生。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清除病叶, 减少侵染源。 (2) 花盆或植株间距适当, 盆土不宜过湿或过干 , 保证通风透光良好。 (3) 必要时喷洒 27% 铜高尚悬浮剂 600 倍液或 1:1:200 倍式波尔多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加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 液、 50% 施保功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25% 使百克乳油 800 ~10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3~4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从叶尖开始向叶面扩展成‘ A' 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从叶缘开始 的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 后期病斑变为浅褐色, 其上生有黑色小粒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称围小丛壳 , 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称胶孢炭疽菌 , 异名:C.magnoliae,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多生在叶面 , 盘状或扁平状 , 褐色至深褐色 , 单生或聚生 ,94~328μm, 有或无刚毛 , 刺状 , 深褐色 ,35~67 × 2.3~4.2( μm)。 分生孢子梗短, 紧密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上。 分生孢否圆筒形 , 少数卵圆形 , 有时有油球 1~3 个 ,9~15 × 2.3~4.7(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 ,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从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此病北京、广东均有发生 , 病株率常达 90% 。广州盆栽夜合花 4 月开始发病 , 北京 6~7 月发生。
防治方法(1) 清除病叶, 减少侵染源。 (2) 花盆或植株间距适当, 盆土不宜过湿或过干 , 保证通风透光良好。 (3) 必要时喷洒 27% 铜高尚悬浮剂 600 倍液或 1:1:200 倍式波尔多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加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 液、 50% 施保功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25% 使百克乳油 800 ~10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3~4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