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一串红花叶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Scarlet sage mosaic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马铃薯 Y 病毒 |
病原学名: | Potato virus Y,PVY |
分类地位: | 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马铃薯 Y 病毒 |
病原介绍: | 病毒粒体弯曲 , 长杆状 , 质粒大小 11 × 730(nm), 致死温度 52~62 ℃ , 稀释限点 100 ~1000倍 , 体外存活期 2~3 天。 |
病原中文名: | 烟草花叶病毒 |
病原学名: |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
分类地位: | 烟草花叶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 |
病原介绍: | 病毒粒体杆状,约280×15nm,失毒温度90-93℃10分钟,稀释限点10-6,体外保毒期72~96小时,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该病毒在田间存有不同株系,因其致病力的差异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形成症状的多样性。 |
病原中文名: | 黄瓜花叶病毒 |
病原学名: |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分类地位: | ,黄瓜花叶病毒 |
病原介绍: | 黄瓜花叶病毒粒体球状, 直径 30nm。 致死温度 60~76 ℃ , 稀释限点10-4, 体外保毒期 3~7 天,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先是少数叶片发病,后向全株蔓延。初发病时,叶片的侧脉间出现浅绿色斑块,后逐渐扩大,部分相互融合,呈黄绿色,但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来的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有的向上卷缩,叶背的叶脉生出小瘤状或棘状凸起,细脉褐变;有的叶片半边具缺刻,病枝稍细,节间短缩。发病重的缩小的病叶上卷,叶背面叶脉变褐,瘤状或棘状突起明显,枝条细短,腋芽早发,节间短缩,形成蕨叶或丛枝,开花少或花朵变小、褪色,植株高矮不一、参差不齐,出现严重退化,影响观赏和节日用花。 |
发病规律: |
以病毒粒体在病株中越冬,翌年通过蚜虫、叶蝉等昆虫传播,引起一串红发病。我国从北京到上海沿线春播的一般在8、9月发病,9月是发病高峰期,秋播的多在4、5月发病。一般来说秋播的发病轻,春播的发病重。如北京地区秋播的一串红,在"五一"节、"六一"节用花时很少见到病株。而春播的秋季发病株率高,因为9,10月份是蚜虫繁殖为害适宜季节,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此外,有人把从串红花叶病株采得的种子,播在消毒土壤中,放在有防虫网的温室中养护,结果证明种子不带毒,但也有不同看法。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1)精选一串红种子,严防种子退化,发现有退化现象,要及时复壮。不要在病株上留取种子,发现少数病株,要及时挖除,以防蔓延。(2)一串红栽植制种区要远离有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以减少传染。(3)为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及时喷药灭蚜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常用的杀虫剂有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先是少数叶片发病,后向全株蔓延。初发病时,叶片的侧脉间出现浅绿色斑块,后逐渐扩大,部分相互融合,呈黄绿色,但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来的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有的向上卷缩,叶背的叶脉生出小瘤状或棘状凸起,细脉褐变;有的叶片半边具缺刻,病枝稍细,节间短缩。发病重的缩小的病叶上卷,叶背面叶脉变褐,瘤状或棘状突起明显,枝条细短,腋芽早发,节间短缩,形成蕨叶或丛枝,开花少或花朵变小、褪色,植株高矮不一、参差不齐,出现严重退化,影响观赏和节日用花。
病原有多种: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39科117种植物,病毒颗粒球状,直径28~30nm。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3~10-4,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Potato virusY,PVY称马铃薯Y病毒。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2~10-3,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Tobacco mosaic virus, TMV称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杆状,约280×15nm,失毒温度90-93℃10分钟,稀释限点10-6,体外保毒期72~96小时,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该病毒在田间存有不同株系,因其致病力的差异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形成症状的多样性。国外报道其毒原还有一串红病毒1号(Salvia virus1)、一串红黄脉花叶病毒、甜菜曲顶病毒、蚕豆萎蔫病毒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病毒粒体在病株中越冬,翌年通过蚜虫、叶蝉等昆虫传播,引起一串红发病。我国从北京到上海沿线春播的一般在8、9月发病,9月是发病高峰期,秋播的多在4、5月发病。一般来说秋播的发病轻,春播的发病重。如北京地区秋播的一串红,在"五一"节、"六一"节用花时很少见到病株。而春播的秋季发病株率高,因为9,10月份是蚜虫繁殖为害适宜季节,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此外,有人把从串红花叶病株采得的种子,播在消毒土壤中,放在有防虫网的温室中养护,结果证明种子不带毒,但也有不同看法。
防治方法(1)精选一串红种子,严防种子退化,发现有退化现象,要及时复壮。不要在病株上留取种子,发现少数病株,要及时挖除,以防蔓延。(2)一串红栽植制种区要远离有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以减少传染。(3)为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及时喷药灭蚜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常用的杀虫剂有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