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梨干枯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European pear Diaporthe twig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福士拟茎点霉属 |
病原学名: | Phomopsis sp.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拟茎点霉属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淡褐色或棕色,大小640×1600(μm),器内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一种为卵形,内含2油球,大小7~13×2~3.5(μm);另一种两端尖,呈丝状弯曲,大小12~22×1~15(μm),两种孢子均单胞无色。该菌发育适温22~23℃,分生孢子萌发温限20~30℃,最适温为26℃,子囊孢子萌发温限10~33℃,26℃最适。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没有寄主洋梨的信息! |
侵染部位: |
枝干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洋梨干枯病主要为害洋梨枝干,是洋梨生产上最主要病害。果枝和枝梢染病初生红褐色至黑褐色溃疡斑,向上下四周扩展,环溢整枝,变黑枯死。果实染病变褐后腐烂。枝干染病 春、秋两季各有一次发病高峰,初期树皮呈暗褐色湿润性病斑,后扩大、干枯、凹陷变黑,表面密生稍隆起的暗黑色小颗点,表面粗糙,与健部接缝处裂开,枝条苦死。老树上,溃疡斑可随树皮脱落。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老病斑上越冬,翌年在菌丝上产生灰色分生孢子角,成为初侵染源,借风雨传播,从虫伤、冻伤等伤口侵入,树势衰弱容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增强树势,减少菌源,刮除树上溃殇斑;喷洒杀虫剂防治梨树害虫,以减轻为害。(1)细致修剪。剪除病枝、病梢并集中烧毁。(2)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地势低洼果园,注意排水。(3)梨树发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加入300倍五氯酚钠,铲除树枝上越冬病菌。(4)注意选用无病苗木。已发病的苗木,于发病初期刮除病部,用30%腐烂敌30倍液消毒伤口。(5)对成株期病斑应重刮皮并用843康复剂涂抹。(6)发病初期喷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洋梨干枯病主要为害洋梨枝干,是洋梨生产上最主要病害。果枝和枝梢染病初生红褐色至黑褐色溃疡斑,向上下四周扩展,环溢整枝,变黑枯死。果实染病变褐后腐烂。枝干染病 春、秋两季各有一次发病高峰,初期树皮呈暗褐色湿润性病斑,后扩大、干枯、凹陷变黑,表面密生稍隆起的暗黑色小颗点,表面粗糙,与健部接缝处裂开,枝条苦死。老树上,溃疡斑可随树皮脱落。
病原 Diapothe ambligua (Sacc.) Nitsch 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瓶形,褐色至黑色,大小320~550(μm),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大小60~96×7~14(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双细胞,有溢缩,大小14~21×3.5~8(μm)。无性态为Phomopsis sp. 与梨干枯病类似,但后者偶尔产生子囊壳又不同于梨干枯病菌。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淡褐色或棕色,大小640×1600(μm),器内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一种为卵形,内含2油球,大小7~13×2~3.5(μm);另一种两端尖,呈丝状弯曲,大小12~22×1~15(μm),两种孢子均单胞无色。该菌发育适温22~23℃,分生孢子萌发温限20~30℃,最适温为26℃,子囊孢子萌发温限10~33℃,26℃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老病斑上越冬,翌年在菌丝上产生灰色分生孢子角,成为初侵染源,借风雨传播,从虫伤、冻伤等伤口侵入,树势衰弱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增强树势,减少菌源,刮除树上溃殇斑;喷洒杀虫剂防治梨树害虫,以减轻为害。(1)细致修剪。剪除病枝、病梢并集中烧毁。(2)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地势低洼果园,注意排水。(3)梨树发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加入300倍五氯酚钠,铲除树枝上越冬病菌。(4)注意选用无病苗木。已发病的苗木,于发病初期刮除病部,用30%腐烂敌30倍液消毒伤口。(5)对成株期病斑应重刮皮并用843康复剂涂抹。(6)发病初期喷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