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药菊花枯萎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hrysanthemi Snyder et Hanse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 |
病原介绍: | 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丛背面浅紫色至紫色,个别白色。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3个隔膜的大小25~36×3.6~4.7(μm);小分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大小6~14×2.7~3.6(μm);厚壁孢子球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个别串生。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
发病规律: |
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造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3)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上述对好的药液0.4~0.5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hrysanthemi Snyder et Hansen 称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丛背面浅紫色至紫色,个别白色。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3个隔膜的大小25~36×3.6~4.7(μm);小分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大小6~14×2.7~3.6(μm);厚壁孢子球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个别串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造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3)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上述对好的药液0.4~0.5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