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椰子叶斑病 |
病害别名: | 王棕叶斑病 |
病害英文名: |
Coconut Leptosphareri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小球腔菌属 |
病原学名: | Leptosphaeria sp.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格孢腔目,小球腔菌属 |
病原介绍: | 假囊壳球形至近球形,生在叶面,有乳突状喙,大小168~216μm,壁厚。子囊棍棒形至圆筒形,两层壁,大小91~108×10~12(μm)。子囊间有线形无色假侧丝,内生8个子囊孢子,单行交错排列。子囊孢子长圆筒形,浅褐色至暗褐色,具分隔5~7个,分隔处缢缩,大小17~24×4~6(μm)。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椰子 |
寄主英文名: | coconu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幼苗、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片初生褪绿黄色小点,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斑点,大小2~10mm,中央灰白色至白色,边缘橙黄色至红褐色,多在背面散生稀疏的小黑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夏秋多雨易发病。湿气滞留或贮运途中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苗木上发现病叶及时剪除,适当增施磷、钾肥。(2)发病初期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王棕叶斑病。主要为害幼苗或幼树叶片,初生褪绿黄色小点,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斑点,大小2~10mm,中央灰白色至白色,边缘橙黄色至红褐色,多在背面散生稀疏的小黑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病原 Leptosphareria sp.称一种小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Septoria sp.称一种壳针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小球腔菌子囊壳初生在表皮下,后外露,球形至亚球形,开口处具乳头状凸起。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8个,黄褐色,梭形,具3个隔膜,大小9.7~17.5×3.3~4.5(μm)。Septoria sp.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径57~117μm。分生孢子细棒状,浅褐色至无色,有分隔1~3个,大小12.1~25.3×3~4.1(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夏秋多雨易发病。湿气滞留或贮运途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苗木上发现病叶及时剪除,适当增施磷、钾肥。(2)发病初期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