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葱黑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Onion leaf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总状匐柄霉 |
病原学名: | 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oth、Pleospora herbarum (Per. Et F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匐柄霉属,总状匐柄霉 |
病原介绍: | 匐柄霉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 , 顶端孢痕明显 , 褐色。分生孢子着生在梗顶端或分枝上 , 褐色 , 两端钝圆 , 略呈卵圆形 , 具纵横隔膜 , 隔膜处溢缩 , 有时隔斜生 , 表皮具细刺 , 无喙孢 , 大小 13.2~47.5 × 10.6~24.6μm。枯叶格孢腔菌的子囊座近球形 , 黑色 , 直径 250~450μm; 子囊圆筒形 , 大小 90~160 × 24~40 μ m; 子囊孢子多胞 , 椭圆形 , 具纵隔 0~7 个 , 横隔 3~7 个 , 黄褐色 , 大小 31~39 × 13.5~ 18 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花茎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叶染病出现褪绿长圆斑 , 初黄白色 , 迅速向上下扩展 , 变为黑褐色 , 边缘具黄色晕圈。病情扩展 , 斑与斑连片后仍保持椭圆形 , 大小 5~18 × 10~58mm,病斑上略现轮纹 , 层次分明。后期病斑上密生黑短绒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变黄枯死或茎部折断 , 采种株易发病。 |
发病规律: |
寒冷地区 , 病菌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 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 靠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借气流传播蔓延。在温暖地区 , 病菌有性阶段不常见 , 靠分生孢子辗转为害。该菌系弱寄生菌 , 长势弱的植株及冻害或管理不善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播前进行整地 , 适时播种 , 合理密植。施足腐熟有机肥 , 苗期以控为主 , 适当蹲苗 , 培育壮苗。越冬期注意防止受冻 , 烂母后以促为主。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 , 雨后注意排水 , 避免大水漫灌 , 严防湿气滞留 , 千方百计降低蒜田湿度可减轻发病。 (2) 秋播大蒜苗期早防 , 春季重治 , 中后期巧治。当秋苗病株率达 1% 时 , 喷药防治发病地块,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蒜株上部病叶率达 5% 时应全面喷药防治。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80% 代森锰锌 ( 喷克、大生、壮生、必得利、新锰生、新农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5% 咪鲜胺 ( 扑霉灵 ) 乳油 1000 倍液、50% 咪鲜胺锰络合物 ( 施保功 ) 可湿性粉剂 12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花茎。叶染病出现褪绿长圆斑 , 初黄白色 , 迅速向上下扩展 , 变为黑褐色 , 边缘具黄色晕圈。病情扩展 , 斑与斑连片后仍保持椭圆形 , 大小 5~18 × 10~58mm,病斑上略现轮纹 , 层次分明。后期病斑上密生黑短绒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变黄枯死或茎部折断 , 采种株易发病。
病原 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oth, 称总状匐柄霉 , 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 Pleospora herbarum (Per. et Fr.).,称枯叶格孢腔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匐柄霉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 , 顶端孢痕明显 , 褐色。分生孢子着生在梗顶端或分枝上 , 褐色 , 两端钝圆 , 略呈卵圆形 , 具纵横隔膜 , 隔膜处溢缩 , 有时隔斜生 , 表皮具细刺 , 无喙孢 , 大小 13.2~47.5 × 10.6~24.6μm。枯叶格孢腔菌的子囊座近球形 , 黑色 , 直径 250~450μm; 子囊圆筒形 , 大小 90~160 × 24~40 μ m; 子囊孢子多胞 , 椭圆形 , 具纵隔 0~7 个 , 横隔 3~7 个 , 黄褐色 , 大小 31~39 × 13.5~ 18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寒冷地区 , 病菌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 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 靠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借气流传播蔓延。在温暖地区 , 病菌有性阶段不常见 , 靠分生孢子辗转为害。该菌系弱寄生菌 , 长势弱的植株及冻害或管理不善易发病。
(1) 选用抗病品种。播前进行整地 , 适时播种 , 合理密植。施足腐熟有机肥 , 苗期以控为主 , 适当蹲苗 , 培育壮苗。越冬期注意防止受冻 , 烂母后以促为主。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 , 雨后注意排水 , 避免大水漫灌 , 严防湿气滞留 , 千方百计降低蒜田湿度可减轻发病。 (2) 秋播大蒜苗期早防 , 春季重治 , 中后期巧治。当秋苗病株率达 1% 时 , 喷药防治发病地块,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蒜株上部病叶率达 5% 时应全面喷药防治。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80% 代森锰锌 ( 喷克、大生、壮生、必得利、新锰生、新农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5% 咪鲜胺 ( 扑霉灵 ) 乳油 1000 倍液、50% 咪鲜胺锰络合物 ( 施保功 ) 可湿性粉剂 12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