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阳春砂仁叶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节梨孢 |
病原学名: | Gonatopyricularia amomi Z.D.Jiang et P.K.Chi |
分类地位: | |
病原介绍: | 子实体叶两面生,主要叶背面生,分生孢子梗明显比菌丝粗大,长可达330μm,宽4~6(μm)(平均5μm),单生,绝大多数不分枝,壁光滑,暗褐色,顶端色稍浅,直或曲折,具隔膜,基部膨大,近基部直或螺旋状扭曲,产孢细胞短圆锥截形,有1分隔,常3~8个聚集在顶部或中部使分生孢子梗多处呈膨大的节,每个产孢细胞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梨形,成熟时有长喙,壁光滑,2个隔膜,两端细胞无色,中央细胞淡榄色,基部多无脐点,大小15~31×7~11(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发病初期为褪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水渍状的病斑,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扩大,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棕褐色,湿度极大时,病斑两面均生灰色霉层,以叶背面为多,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发生多时,病斑相互融合,使叶片干枯。通常多从下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整株叶片自下而上枯死,继而茎干枯。主要为害叶片及叶鞘。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终年可发生。一般9~10月及翌年3月有两个发病高峰期。进入冬季病情扩展缓慢。栽培管理粗放或土壤瘠薄、植株长势差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加强田间管理。秋管时要及时割除老苗,剪除带病叶片集中烧毁或深埋。种植砂仁最好与高秤作物间作,创造一个较荫蔽的条件,可减轻发病。(2)发病初期喷洒40%富士1号乳油600倍液或30%百科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生产上最好在9月中旬或翌年2月上旬~3月上旬各喷1次,有一定防治效果。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阳春砂仁 学名 Amomum villosum Lour.别名砂仁。属姜科植物。俗称春砂仁。药用其果实。具理气、暖脾胃、祛风、消食安胎之功能。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
症状 发病初期为褪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水渍状的病斑,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扩大,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棕褐色,湿度极大时,病斑两面均生灰色霉层,以叶背面为多,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发生多时,病斑相互融合,使叶片干枯。通常多从下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整株叶片自下而上枯死,继而茎干枯。主要为害叶片及叶鞘。
病原 Gonatopyricularia amomi Z.D.Jiang et P.K.Chi 丝孢目节梨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叶两面生,主要叶背面生,分生孢子梗明显比菌丝粗大,长可达330μm,宽4~6(μm)(平均5μm),单生,绝大多数不分枝,壁光滑,暗褐色,顶端色稍浅,直或曲折,具隔膜,基部膨大,近基部直或螺旋状扭曲,产孢细胞短圆锥截形,有1分隔,常3~8个聚集在顶部或中部使分生孢子梗多处呈膨大的节,每个产孢细胞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梨形,成熟时有长喙,壁光滑,2个隔膜,两端细胞无色,中央细胞淡榄色,基部多无脐点,大小15~31×7~11(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终年可发生。一般9~10月及翌年3月有两个发病高峰期。进入冬季病情扩展缓慢。栽培管理粗放或土壤瘠薄、植株长势差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秋管时要及时割除老苗,剪除带病叶片集中烧毁或深埋。种植砂仁最好与高秤作物间作,创造一个较荫蔽的条件,可减轻发病。(2)发病初期喷洒40%富士1号乳油600倍液或30%百科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生产上最好在9月中旬或翌年2月上旬~3月上旬各喷1次,有一定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