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芫荽株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iander Fusarium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尖孢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孢镰孢 |
病原介绍: | 在PDA培养基上初生白色圆形绒毛状菌落 ,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 , 具分隔1~5个,3 隔者居多, 脚胞明显 , 两端尖 , 大小27~50 × 3.1~5( μm), 多着生在多分枝孢子梗上; 小型分生孢子呈头状聚集在瓶状小梗顶端 , 椭圆形 , 多单胞 , 偶具分隔 1~2个 , 大小 5~12 × 2~3.5(μm)。 此外, 厚垣孢子产生在菌丝的细胞间或顶端, 浅黄褐色, 球形或近球形。 |
病原中文名: | 瓜果腐霉 |
病原学名: |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
病原介绍: | 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μ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 4.9~14.8(μ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 7.4~10(μ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μ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茎、根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芫荽株腐病又称死苗或死秧。常见于苗期和采种株。苗期染病主要为害幼苗嫩茎或根茎部,刚出土幼苗即见发病,初茎部或茎基部呈浅褐色水渍状,后发生株腐或猝倒,严重的一片片枯死。采种株染病,引致全株枯死,在枯死病株一侧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侵入后经薄壁细胞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中,病菌产生镰刀菌素等有毒物质,堵塞导管,致叶片萎蔫枯死。高温多湿利于发病;土温25~30℃,土壤潮湿、肥料未充分腐熟、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土温低于25℃、高于39℃很少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应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避免连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寄主抗病力。(3)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4) 及时拔除病株 , 病穴及邻近植株灌淋 40% 福?甲硫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600倍液、 40% 多? 硫 ( 灭病威 ) 悬浮剂 500倍液、 50% 杀菌王水溶性粉剂 1000倍液、 36%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400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900 ~1000倍液、 10% 混合氨基酸铜 ( 万枯灵 ) 水剂 300倍液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L , 也可用 10% 治萎灵水剂 300 ~400倍液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200 mL,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防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芫荽株腐病又称死苗或死秧。常见于苗期和采种株。苗期染病主要为害幼苗嫩茎或根茎部,刚出土幼苗即见发病,初茎部或茎基部呈浅褐色水渍状,后发生株腐或猝倒,严重的一片片枯死。采种株染病,引致全株枯死,在枯死病株一侧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称尖镰孢,属半知菌类真菌。病部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大小6~40×2.5~4(μm);分生孢子无色,弯月形,具0 ~ 3个横隔膜,大小6.25~42.5×3.25~6.25(μm)。此外还分离到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称瓜果腐霉,属卵菌。分生孢子座常在下端形成;分生孢子梗无色,由菌丝分校产生;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长镰刀形,两端稍弯曲,具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可从枯死株和种子上长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侵入后经薄壁细胞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中,病菌产生镰刀菌素等有毒物质,堵塞导管,致叶片萎蔫枯死。高温多湿利于发病;土温25~30℃,土壤潮湿、肥料未充分腐熟、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土温低于25℃、高于39℃很少发病。
无公害防治法 (1)应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避免连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寄主抗病力。(3)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4) 及时拔除病株 , 病穴及邻近植株灌淋 40% 福?甲硫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600倍液、 40% 多? 硫 ( 灭病威 ) 悬浮剂 500倍液、 50% 杀菌王水溶性粉剂 1000倍液、 36%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400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900 ~1000倍液、 10% 混合氨基酸铜 ( 万枯灵 ) 水剂 300倍液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L , 也可用 10% 治萎灵水剂 300 ~400倍液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200 mL,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防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