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烟草黑胫病 |
病害别名: | 烟草黑根 、 烟草黑杆疯 |
病害英文名: |
Tobacco black shank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 |
病原学名: |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Breda de Hean) Tucke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 |
病原介绍: | 菌丝无色、无隔。孢囊梗从病组织气孔伸出 ,1~3 根束生。孢子囊顶生或侧生 , 梨形至椭圆形 , 有乳突 , 大小 18~61 × 14~39(μm), 孢子囊可释放 5~30 个游动袍子。游动孢子近圆形或肾形 , 大小 7~11(μm), 无色 , 侧生二根鞭 毛。病株残体中还可产生圆形黄褐色厚垣孢子 , 大小 14~ 43(μm), 一般不产生卵孢子。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幼苗发病,多数先在根、茎部近地面处发生黑色斑,病部向上下扩展,延及全部茎、叶及主根。受病茎基部细缢,易引起猝倒。在高湿多雨时,病苗全部腐烂,表面产生白色绵毛状霉,并迅速蔓延到附近的苗上,造成烟苗成片烂死。如果天气干燥,则病苗干枯呈黑褐色。幼苗受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烟苗移植大田后,遇到高温多湿环境,极易发病。多数先在根茎交接近地面处开始发黑,并向上扩展,往往可高达o.6~1尺,因此有黑胫病之称。有时在茎杆中部发病变黑,使烟株枯死;有时茎部不呈现病斑而枯萎死亡,拔起病株,则见主根及支根变黑腐烂。此病虽有各种症状,但共同的特点是,发病株的叶片都是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发病初期,过夜晚后能恢复。4~5天后全部叶片萎凋,最后全株枯死。病株因细根大部腐烂,故很容易拔起。纵割被害的茎部,除皮层变黑外,髓部亦变成黑褐色,且干枯瘪缩呈迭片状,片与片之间生有稀疏的白霉。如遇多雨潮湿的天气时,在病组织外表也生有白霉。 成株的叶片亦可受害,多在生长后期天气潮湿时发生,形成很大的绿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很快,能穿过叶脉,直径可达3~4厘米以上。在病斑上隐约可见浓淡相间的轮纹,周围呈水渍状。干燥时病斑扩展较慢,中心碎裂,甚至脱落。待达中脉时,数日内即可通过叶柄蔓延到茎部,引起“腰烂”,造成全株枯死。在高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也生有白霉。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在遗落土壤或混杂堆肥中的植株残余组织上越冬。同时病菌能在土壤中腐生,特别有寄主残余组织存在时,腐生时间更长,可达2年以上。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和肥料中存活3年以上,因此,土壤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其次,用病株残余作成的堆肥,亦是病菌的侵染来源。苗床发病主要由土壤和肥料带菌而引起。大田发病除大田土壤及所用肥料带有病菌外,还可能由于苗床存有病菌,移植时把病苗及附在苗上的病土带到大田中。除了由于人、畜传带病土和施用带菌肥料传播病害外,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地面流水。病菌的孢子囊可借流水广为传播,因而下暴雨时地面积水漫流或洪水都有利于病菌传播。此外,风雨也是传病媒介,如叶部受害和茎部的“腰烂”,大多是病原经风雨传播后所致。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选栽抗病品种 如 牛津 1 号、牛津 4 号、中烟 86 、中烟 90 、富字 64 号、抵字 101 、 G28 、 G52 、 G70 、 G140 、 G80 、金星、偏金星、安选 4 号、安选 6 号、许金 1 号、许金 2 号、柯克 48 、柯克 86 、柯克 139 、柯克 258 、柯克 298 、柯克 411 、 Nc13 、 Nc82 、 Nc89 、 Nc95 、 Va770 、 Va8611 、云烟 2 号、云烟 85 、 K326 、 K346 、夏烟 1 号、夏烟 3 号、台烟及白肋烟中的粤白 3 号、建白 80 、8701 、 Va509 、 B77 等。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培方面应发展春烟,提早移栽,使感染阶段避开雨季。实行三年以上轮作;起垄培土,开沟排水,保证烟田不积水,不流“过水”,起垄后地面流水不与茎基部接触,以减少传染机会;施用净肥,保持流水不被病菌污染,拔除的病株和摘下的病叶应集中处理。 3.药剂防治 根据黑胫病菌以游动孢于在表土层活动进行再侵染,主要侵害茎基部,以及移栽后和现蕾前为感染阶段等三个特点,进行药剂防治,一般可收到60%以上的防治效果。这对一些优质、抗病性差的品种尤为必要。目前可使用敌克松,施用量每亩七两,与干细土30~40斤拌匀,于封窝及起垄前各施一次药土,撒在烟株四周,并立即复土,以免敌克松见光失效。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烟草 学名Nicotiana tabacum L.别名烟、烟叶。属茄科一年生或2~3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具消肿解毒和杀虫作用。性味辛、温,有毒。分布在全国各地。
症状
幼苗发病,多数先在根、茎部近地面处发生黑色斑,病部向上下扩展,延及全部茎、叶及主根。受病茎基部细缢,易引起猝倒。在高湿多雨时,病苗全部腐烂,表面产生白色绵毛状霉,并迅速蔓延到附近的苗上,造成烟苗成片烂死。如果天气干燥,则病苗干枯呈黑褐色。幼苗受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烟苗移植大田后,遇到高温多湿环境,极易发病。多数先在根茎交接近地面处开始发黑,并向上扩展,往往可高达o.6~1尺,因此有黑胫病之称。有时在茎杆中部发病变黑,使烟株枯死;有时茎部不呈现病斑而枯萎死亡,拔起病株,则见主根及支根变黑腐烂。此病虽有各种症状,但共同的特点是,发病株的叶片都是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发病初期,过夜晚后能恢复。4~5天后全部叶片萎凋,最后全株枯死。病株因细根大部腐烂,故很容易拔起。纵割被害的茎部,除皮层变黑外,髓部亦变成黑褐色,且干枯瘪缩呈迭片状,片与片之间生有稀疏的白霉。如遇多雨潮湿的天气时,在病组织外表也生有白霉。
成株的叶片亦可受害,多在生长后期天气潮湿时发生,形成很大的绿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很快,能穿过叶脉,直径可达3~4厘米以上。在病斑上隐约可见浓淡相间的轮纹,周围呈水渍状。干燥时病斑扩展较慢,中心碎裂,甚至脱落。待达中脉时,数日内即可通过叶柄蔓延到茎部,引起“腰烂”,造成全株枯死。在高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也生有白霉。
病原物
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型( 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为卵菌纲真菌。 病菌菌丝无色透明,粗细很不一致,直径3~11微米,内含泡沫状颗粒,有分枝,孢囊梗从病组织气孔中伸出,无色透明,无隔膜,单生或2~3根在一起。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梨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一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5×28微米,无色透明,内含有颗粒。孢子囊成熟脱落后得到足够的湿度即萌发,生出5~30个7一11微米的游动孢子,它们呈圆形,不整圆形或肾形,内含许多颗粒,有侧生鞭毛两根,能在水中游动。经过一个短时期后或遇适宜寄主,鞭毛收缩进入静止状态,然后萌发抽生芽管,侵入寄主,在高温等不适宜条件下,孢子囊也能直接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伤口或穿透幼嫩表皮细胞的角质层侵入寄主。病菌在病组织中尚能形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卵孢子球形,黄色,直径27~37微米,膜很厚,萌发时在芽管先端产生孢子囊。厚垣孢子的形态与藏卵器相似,萌发时产生芽管形成菌丝。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在遗落土壤或混杂堆肥中的植株残余组织上越冬。同时病菌能在土壤中腐生,特别有寄主残余组织存在时,腐生时间更长,可达2年以上。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和肥料中存活3年以上,因此,土壤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其次,用病株残余作成的堆肥,亦是病菌的侵染来源。苗床发病主要由土壤和肥料带菌而引起。大田发病除大田土壤及所用肥料带有病菌外,还可能由于苗床存有病菌,移植时把病苗及附在苗上的病土带到大田中。除了由于人、畜传带病土和施用带菌肥料传播病害外,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地面流水。病菌的孢子囊可借流水广为传播,因而下暴雨时地面积水漫流或洪水都有利于病菌传播。此外,风雨也是传病媒介,如叶部受害和茎部的“腰烂”,大多是病原经风雨传播后所致。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
如牛津 1 号、牛津 4 号、中烟 86 、中烟 90 、富字 64 号、抵字 101 、 G28 、 G52 、 G70 、 G140 、 G80 、金星、偏金星、安选 4 号、安选 6 号、许金 1 号、许金 2 号、柯克 48 、柯克 86 、柯克 139 、柯克 258 、柯克 298 、柯克 411 、 Nc13 、 Nc82 、 Nc89 、 Nc95 、 Va770 、 Va8611 、云烟 2 号、云烟 85 、 K326 、 K346 、夏烟 1 号、夏烟 3 号、台烟及白肋烟中的粤白 3 号、建白 80 、8701 、 Va509 、 B77 等。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培方面应发展春烟,提早移栽,使感染阶段避开雨季。实行三年以上轮作;起垄培土,开沟排水,保证烟田不积水,不流“过水”,起垄后地面流水不与茎基部接触,以减少传染机会;施用净肥,保持流水不被病菌污染,拔除的病株和摘下的病叶应集中处理。
3.药剂防治 根据黑胫病菌以游动孢于在表土层活动进行再侵染,主要侵害茎基部,以及移栽后和现蕾前为感染阶段等三个特点,进行药剂防治,一般可收到60%以上的防治效果。这对一些优质、抗病性差的品种尤为必要。目前可使用敌克松,施用量每亩七两,与干细土30~40斤拌匀,于封窝及起垄前各施一次药土,撒在烟株四周,并立即复土,以免敌克松见光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