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烟草立枯病 |
病害别名: | 烟草胫疮病 |
病害英文名: |
Tobacco damping off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立枯丝核菌 |
病原学名: |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
病原介绍: | 初生菌丝无色 , 直径 4.98~8.71 μ m, 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 , 分枝处多溢缩 , 并具 1 隔膜 , 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 , 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 , 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 , 大小 0.5~5mm。菌丝生长温度最低 4 ℃ , 最高 32~33 ℃ , 最适 23 ℃ ,34 ℃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 23~28 ℃。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多发生在 3 叶期以前 , 主要为害烟苗的茎基部。初在病部表面产生褐斑 , 后逐渐扩展至绕茎一圈 , 造成茎基部缢缩或腐烂 , 湿度大时病部及周围的土壤黏附有菌丝 , 有时可见黑褐色小菌核。发病严重时 , 病苗干枯死亡。 |
发病规律: |
该菌可以菌丝潜伏在烟草病残组织上或以小菌核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 病菌可直接或间接侵入烟茵的茎基部。苗期连阴天多 , 气温低于 20 ℃ , 湿度大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加强苗床管理 , 注意提高地温 , 科学放风 , 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 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 40%拌种双粉剂 , 每㎡ 苗床施药 8g。 或用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每㎡ lg 处理苗床土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 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堪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 , 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 残效月余。 (3) 发病初期喷洒 30%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或 20% 甲基立枯磷 ( 利克菌 ) 乳油 1200倍液、 95%绿亨 1 号精品 3000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600倍液。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 , 可用 72.2% 普力克水剂 800倍液加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喷淋 , 每㎡ 2~3L。视病情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胫疮病。多发生在 3 叶期以前 , 主要为害烟苗的茎基部。初在病部表面产生褐斑 , 后逐渐扩展至绕茎一圈 , 造成茎基部缢缩或腐烂 , 湿度大时病部及周围的土壤黏附有菌丝 , 有时可见黑褐色小菌核。发病严重时 , 病苗干枯死亡。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称立枯丝核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 称瓜亡革菌 , 属离担子菌亚门真菌。形态特征参见大豆立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可以菌丝潜伏在烟草病残组织上或以小菌核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 病菌可直接或间接侵入烟茵的茎基部。苗期连阴天多 , 气温低于 20 ℃ , 湿度大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加强苗床管理 , 注意提高地温 , 科学放风 , 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 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 40%拌种双粉剂 , 每㎡ 苗床施药 8g。 或用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每㎡ lg 处理苗床土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 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堪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 , 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 残效月余。 (3) 发病初期喷洒 30%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或 20% 甲基立枯磷 ( 利克菌 ) 乳油 1200倍液、 95%绿亨 1 号精品 3000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600倍液。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 , 可用 72.2% 普力克水剂 800倍液加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喷淋 , 每㎡ 2~3L。视病情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