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鸭儿芹菌核病

作者:鸭儿芹 来源:Japanese hornwort Sclerotinia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鸭儿芹菌核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Japanese hornwort Sclerotinia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核盘菌
病原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
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 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 10~15 × 5~10( μ 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鸭儿芹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多发生在根株的培育和软化过程中。叶柄出现水渍状软腐 , 并长出白色棉絮状霉层 , 后期长出较大黑色菌核。软化过程中成片枯萎腐烂 , 叶片上现褐色至灰色病斑 , 整株腐烂。
发病规律: 菌核落入地面后于春秋两季萌发形成小子囊盘。子囊盘中的子囊 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侵染鸭儿芹。附在根上的菌核进入软化床时 , 直接长出芽管侵入鸭儿芹。 菌核在表土层可存活 2 年 , 在湿地或地下 10cm 处则存活 1 年。子囊盘在成熟后 20 天左右死亡 , 这期间可以弹射出大量子囊孢子。发病适温 20 ℃。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不要连作。 (2) 发病地块进行土壤深耕 , 把菌核埋入 30cm 以下 , 使其不能萌发出土。 (3) 发病地土壤消毒。前茬收获后灌水浸泡或闭棚 7~10 天 , 利用棚中高温杀灭表层菌核。 (4) 采用地膜覆盖 , 阻挡子囊盘出土。 (5) 控制棚室中温湿度 , 避免出现发病条件。  (6)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40% 灰霉菌核净悬浮剂 1200 倍液或 40% 菌核净 ( 纹枯利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多发生在根株的培育和软化过程中。叶柄出现水渍状软腐 , 并长出白色棉絮状霉层 , 后期长出较大黑色菌核。软化过程中成片枯萎腐烂 , 叶片上现褐色至灰色病斑 , 整株腐烂。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 称核盘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除侵染鸭儿芹外 , 还可侵染芹菜、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蔬菜及莴苣等多种绿叶蔬菜。病菌形态特征参见芹菜、西芹菌核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落入地面后于春秋两季萌发形成小子囊盘。子囊盘中的子囊 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侵染鸭儿芹。附在根上的菌核进入软化床时 , 直接长出芽管侵入鸭儿芹。 菌核在表土层可存活 2 年 , 在湿地或地下 10cm 处则存活 1 年。子囊盘在成熟后 20 天左右死亡 , 这期间可以弹射出大量子囊孢子。发病适温 20 ℃。 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不要连作。 (2) 发病地块进行土壤深耕 , 把菌核埋入 30cm 以下 , 使其不能萌发出土。 (3) 发病地土壤消毒。前茬收获后灌水浸泡或闭棚 7~10 天 , 利用棚中高温杀灭表层菌核。 (4) 采用地膜覆盖 , 阻挡子囊盘出土。 (5) 控制棚室中温湿度 , 避免出现发病条件。  (6)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40% 灰霉菌核净悬浮剂 1200 倍液或 40% 菌核净 ( 纹枯利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鸭儿芹枯萎病

下一篇:鸭儿芹花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