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杏芽瘿病

作者:杏树 来源:Apricot bud cancer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杏芽瘿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Apricot bud cancer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梅下毛瘿螨
病原学名: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
分类地位: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梅下毛瘿螨
病原介绍:雌螨体蠕虫形,体长180~231.6(μm),无色。喙长19.9μm,斜下伸,侧面观三分节,呈台阶状。背盾板光滑,似等腰三角形,背瘤位于盾后缘,瘤距21μm。背毛20μm,斜后指。基节间具腹板线,基节刚毛3对,基节具短条饰纹。足1长20μm,无股节刚毛,膝节刚毛15μm,无胫节刚毛,羽状爪单一,5支,爪端球不显著。大体背环呈弓形,背、腹环数相仿,为60~70环,背环具椭圆形微瘤,腹环为珠形微瘤。大体有侧毛1对,腹毛3对,无副毛,尾体由5环组成。雌虫外生殖器长17μm,宽26μm,似五角形,生殖器盖片有颗粒状饰纹,生殖毛5μm,尾毛约体长的3/4。卵 椭圆形,长33.7~56.7(μm),宽26.7~46.1(μm),无色至橄榄色。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杏树
寄主英文名:almond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芽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由于瘿螨的刺激为害,芽苞初变黄褐色,芽尖略红,鳞片增多,质地较软,包被不紧。以后芽苞周围芽丛不断增多,形成大小不等的刺状瘿瘤。一个瘿瘤内可有多个芽丛。瘿螨在幼嫩的鳞片间隙为害,晚期瘿瘤变褐,质地变脆,用手触压,易于破碎,瘿瘤形成后,多年不易死亡。瘿瘤的直径多为l~2(cm),在一些大枝及主干上,最大的达8.3cm。重病株上瘿瘤密集,绕茎而生,在直径约7cm、长60cm的大枝上,可产生26个直径约5~6cm的瘿瘤。树势显著衰弱,开花迟,枝叶稀疏,结果很少。更重者整株枯死。90年代初甘肃河西、中部、陇东等地区发生,近年蔓延较快,为害亦重。除为害杏树外,还为害樱桃李、扁桃、梅、洋李等。
发病规律: 梅下毛瘿螨在树皮、树皮缝隙内无虫,在干枯的瘿瘤芽丛内亦无虫,仅在瘿瘤的活芽内有越冬虫,特别是在芽丛中部的鳞片内数量甚多,虫体外常黏覆有小蜡珠,常多个群聚在一起。自9月下旬起,成虫便很少产卵,所以主要以孢卵成虫越冬,并有少量若虫和卵。越冬成虫体内有1~3粒卵。体色略红至暗红,呈僵死状,体上环纹明显。来年春季气温高于10℃时产卵,17~20℃室温下卵期4~6天,成虫期3~4天,若虫期5~6天,完成1代历时12~16天。成虫在瘿瘤内外均可爬动,喜在晴天及雨后的中午活动,不仅虫口数量大,且爬行特活跃,该虫能直立活动,雨后晴天中午,在瘿瘤及附近枝条上有很多成虫爬行扩散,侵入刚形成的芽苞中,进行传播。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大偏头、毛杏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螨类
防治办法: (1)选用发病轻的品种。如实生5号、实生8号等。(2)修剪或采收时,随手刮除瘿瘤,是一种有效防治方法。(3)发病初大、小枝上瘿瘤很多时,应马上喷洒50%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由于瘿瘤中芽苞的鳞片数目很多,药剂难于渗入多层鳞片内,因此防治时尽量采用高浓度,隔几天再防1次,以提高防效。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杏树仅芽苞受害。由于瘿螨的刺激为害,芽苞初变黄褐色,芽尖略红,鳞片增多,质地较软,包被不紧。以后芽苞周围芽丛不断增多,形成大小不等的刺状瘿瘤。一个瘿瘤内可有多个芽丛。瘿螨在幼嫩的鳞片间隙为害,晚期瘿瘤变褐,质地变脆,用手触压,易于破碎,瘿瘤形成后,多年不易死亡。瘿瘤的直径多为l~2(cm),在一些大枝及主干上,最大的达8.3cm。重病株上瘿瘤密集,绕茎而生,在直径约7cm、长60cm的大枝上,可产生26个直径约5~6cm的瘿瘤。树势显著衰弱,开花迟,枝叶稀疏,结果很少。更重者整株枯死。90年代初甘肃河西、中部、陇东等地区发生,近年蔓延较快,为害亦重。除为害杏树外,还为害樱桃李、扁桃、梅、洋李等。病原  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 称梅下毛瘿螨。雌螨体蠕虫形,体长180~231.6(μm),无色。喙长19.9μm,斜下伸,侧面观三分节,呈台阶状。背盾板光滑,似等腰三角形,背瘤位于盾后缘,瘤距21μm。背毛20μm,斜后指。基节间具腹板线,基节刚毛3对,基节具短条饰纹。足1长20μm,无股节刚毛,膝节刚毛15μm,无胫节刚毛,羽状爪单一,5支,爪端球不显著。大体背环呈弓形,背、腹环数相仿,为60~70环,背环具椭圆形微瘤,腹环为珠形微瘤。大体有侧毛1对,腹毛3对,无副毛,尾体由5环组成。雌虫外生殖器长17μm,宽26μm,似五角形,生殖器盖片有颗粒状饰纹,生殖毛5μm,尾毛约体长的3/4。卵  椭圆形,长33.7~56.7(μm),宽26.7~46.1(μm),无色至橄榄色。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梅下毛瘿螨在树皮、树皮缝隙内无虫,在干枯的瘿瘤芽丛内亦无虫,仅在瘿瘤的活芽内有越冬虫,特别是在芽丛中部的鳞片内数量甚多,虫体外常黏覆有小蜡珠,常多个群聚在一起。自9月下旬起,成虫便很少产卵,所以主要以孢卵成虫越冬,并有少量若虫和卵。越冬成虫体内有1~3粒卵。体色略红至暗红,呈僵死状,体上环纹明显。来年春季气温高于10℃时产卵,17~20℃室温下卵期4~6天,成虫期3~4天,若虫期5~6天,完成1代历时12~16天。成虫在瘿瘤内外均可爬动,喜在晴天及雨后的中午活动,不仅虫口数量大,且爬行特活跃,该虫能直立活动,雨后晴天中午,在瘿瘤及附近枝条上有很多成虫爬行扩散,侵入刚形成的芽苞中,进行传播。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大偏头、毛杏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发病轻的品种。如实生5号、实生8号等。(2)修剪或采收时,随手刮除瘿瘤,是一种有效防治方法。(3)发病初大、小枝上瘿瘤很多时,应马上喷洒50%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由于瘿瘤中芽苞的鳞片数目很多,药剂难于渗入多层鳞片内,因此防治时尽量采用高浓度,隔几天再防1次,以提高防效。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绣球花病毒病

下一篇:杏炭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