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小麦霜霉病 |
病害别名: | 小麦黄化萎缩病 |
病害英文名: |
Wheat down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大孢指疫霉小麦变种 |
病原学名: | Sclerophthora macrospore (Sacc.)Therum.,Shaw et Narasimhan var .triticina Wang & Zhang,J.Yunnan Ag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小麦变种 |
病原介绍: | 孢囊梗从寄主表皮气孔中伸出 , 常成对 , 个别 3 根 , 粗短 , 不分枝或少数分枝 , 顶生 3~4 根小枝 , 上单生孢子囊。孢子柠檬形或卵形 , 顶端有 1 乳头状突起 ,无色 , 顶部壁厚 , 大小 66.6~99.9 × 33.3~59.9(μm), 成熟后易脱落 , 基部留一铲状附属物。起初菌丝体蔓生 , 后细胞组织中细胞变形 , 形成浅黄色的卵孢子。初期结构模糊 , 后清晰可见 , 成熟卵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或多角形 , 大小 43.5~89.1 ×43.3~88( μ m), 卵孢子壁与藏卵器结合紧密。一般症状出现后 3~6 天 , 即可检测到卵孢子。 叶片上叶肉及茎秆薄壁组织中居多 , 根及种子内未见 , 穗部颖片中最多。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小麦 |
寄主英文名: | whea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我国山东、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时有发生。一般发病率 10%~20%, 严重的高达 50% 。通常在田间低洼处或水渠旁零星发生。该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现症状不同。苗期染病病苗矮缩 , 叶片淡绿或有轻微条纹状花叶。返青拔节后染病叶色变浅 , 并现黄白条形花纹 , 叶片变厚 , 皱缩扭曲 , 病株矮化 , 不能正常抽穗或穗从旗叶叶鞘旁拱出 , 弯曲成畸形龙头穗。染病较重的各级病株千粒重平均下降 75.2% 。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在水中经 5 年仍具发芽能力。一般休眠 5~6 个月后发芽 , 产生游动孢子 , 在有水或湿度大时 , 萌芽后从幼芽侵入 , 成为系统性侵染。卵孢子发芽适温 19~20 ℃ , 孢子囊萌发适温 16~23 ℃ , 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 18~23 ℃。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 , 翌年 3 月又遇有春寒 , 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 , 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 , 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 1 年以上轮作。 (2) 健全排灌系统严禁大水漫灌 ,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 药剂拌种播前每 50kg 小麦种子用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100 ~150g( 有效成分为 25~37.5g) 加 水 3kg 拌种 , 晾干后播种。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洒 0.1% 硫酸铜溶液或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 69%锰锌?烯酰( 安克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72.2% 霜霉威 ( 普力克 ) 水剂 6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黄化萎缩病。我国山东、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时有发生。一般发病率 10%~20%, 严重的高达 50% 。通常在田间低洼处或水渠旁零星发生。该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现症状不同。苗期染病病苗矮缩 , 叶片淡绿或有轻微条纹状花叶。返青拔节后染病叶色变浅 , 并现黄白条形花纹 , 叶片变厚 , 皱缩扭曲 , 病株矮化 , 不能正常抽穗或穗从旗叶叶鞘旁拱出 , 弯曲成畸形龙头穗。染病较重的各级病株千粒重平均下降 75.2% 。
病原 Sclerophthora macrospore (Sacc.)Therum.,Shaw et Narasimhan var .triticina Wang & Zhang,J.Yunnan Agr. 称大孢指疫霉小麦变种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从寄主表皮气孔中伸出 , 常成对 , 个别 3 根 , 粗短 , 不分枝或少数分枝 , 顶生 3~4 根小枝 , 上单生孢子囊。孢子拧橡形或卵形 , 顶端有 1 乳头状突起 ,无色 , 顶部壁厚 , 大小 66.6~99.9 × 33.3~59.9(μm), 成熟后易脱落 , 基部留一铲状附属物。起初菌丝体蔓生 , 后细胞组织中细胞变形 , 形成浅黄色的卵孢子。初期结构模糊 , 后清晰可见 , 成熟卵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或多角形 , 大小 43.5~89.1 ×43.3~88( μ m), 卵孢子壁与藏卵器结合紧密。一般症状出现后 3~6 天 , 即可检测到卵孢子。 叶片上叶肉及茎秆薄壁组织中居多 , 根及种子内未见 , 穗部颖片中最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在水中经 5 年仍具发芽能力。一般休眠 5~6 个月后发芽 , 产生游动孢子 , 在有水或湿度大时 , 萌芽后从幼芽侵入 , 成为系统性侵染。卵孢子发芽适温 19~20 ℃ , 孢子囊萌发适温 16~23 ℃ , 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 18~23 ℃。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 , 翌年 3 月又遇有春寒 , 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 , 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 , 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 1 年以上轮作。 (2) 健全排灌系统严禁大水漫灌 ,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 药剂拌种播前每 50kg 小麦种子用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100 ~150g( 有效成分为 25~37.5g) 加 水 3kg 拌种 , 晾干后播种。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洒 0.1% 硫酸铜溶液或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 69%锰锌?烯酰( 安克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72.2% 霜霉威 ( 普力克 ) 水剂 6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