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小麦秆枯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Wheat stem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禾谷绒座壳 |
病原学名: | Gibellina cerealis Pas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绒座壳属,禾谷绒座壳 |
病原介绍: | 子座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 , 成熟后外露。子囊壳椭圆形 , 埋生在子座内 , 大小 300 ~430×140~270(μm) , 长颈外露。子囊棒状 , 有短柄 , 大小118~139 × 13.9~16.7(μm), 内有子囊孢子 8 个。子囊孢子梭形 , 双胞 , 黄褐色 , 两端钝圆 , 大小 27.9~34.9 × 6~10(μm)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小麦 |
寄主英文名: | whea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鞘、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 , 苗期至结实期都可染病。幼苗发病 ,初在第一片叶与芽鞘之间有针尖大小的小黑点 , 以后扩展到叶鞘和叶片上 , 呈梭形褐边自斑并有虫粪状物。拔节期在叶鞘上形成褐色云斑 , 边缘明显 , 病斑上有灰黑色虫粪状物 , 叶鞘内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叶片下垂卷曲。抽穗后叶鞘内菌丝变为灰黑色 , 叶鞘表面有明显突出小黑点 ( 子囊壳 ), 茎基部干枯或折倒 , 形成枯白穗 , 籽粒秕瘦。 |
发病规律: |
以土壤带菌为主 , 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 3 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 , 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田间湿度大 , 地温 10~15 ℃适宜秆枯病发生。小麦 3 叶期前容易染病 , 叶龄越大 , 抗病力越强。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带菌多少。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 ( 耐 ) 病品种如中苏 68 号、 2711 、敖德萨 3 号等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 加强农业防治麦收时集中清除田间所有病残体。重病田实行 3 年以上轮作。混有麦秸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或加入酵素菌进行沤制。适期早播 , 土温降至侵染适温时小麦已超过 3 叶期 , 抗病力增强。 (3) 药剂防治用 50% 拌种双或福美双 400 g 拌麦种 100 kg 、或 40% 多菌灵可湿粉 100 g 加水 3kg 拌麦种 50kg。 发病初期喷洒 40% 硫磺?多菌灵?三唑酮( 克百菌 ) 悬浮剂 , 每 667㎡ 用药 150~200ml, 对水喷雾。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 , 苗期至结实期都可染病。幼苗发病 ,初在第一片叶与芽鞘之间有针尖大小的小黑点 , 以后扩展到叶鞘和叶片上 , 呈梭形褐边自斑并有虫粪状物。拔节期在叶鞘上形成褐色云斑 , 边缘明显 , 病斑上有灰黑色虫粪状物 , 叶鞘内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叶片下垂卷曲。抽穗后叶鞘内菌丝变为灰黑色 , 叶鞘表面有明显突出小黑点 ( 子囊壳 ), 茎基部干枯或折倒 , 形成枯白穗 , 籽粒秕瘦。
病原 Gibellina cerealis Pass. 称禾谷绒座壳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座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 , 成熟后外露。子囊壳椭圆形 , 埋生在子座内 , 大小 300 ~430×140~270(μm) , 长颈外露。子囊棒状 , 有短柄 , 大小118~139 × 13.9~16.7(μm), 内有子囊孢子 8 个。子囊孢子梭形 , 双胞 , 黄褐色 , 两端钝圆 , 大小 27.9~34.9 × 6~10(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土壤带菌为主 , 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 3 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 , 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田间湿度大 , 地温 10~15 ℃适宜秆枯病发生。小麦 3 叶期前容易染病 , 叶龄越大 , 抗病力越强。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带菌多少。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 ( 耐 ) 病品种如中苏 68 号、 2711 、敖德萨 3 号等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 加强农业防治麦收时集中清除田间所有病残体。重病田实行 3 年以上轮作。混有麦秸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或加入酵素菌进行沤制。适期早播 , 土温降至侵染适温时小麦已超过 3 叶期 , 抗病力增强。 (3) 药剂防治用 50% 拌种双或福美双 400 g 拌麦种 100 kg 、或 40% 多菌灵可湿粉 100 g 加水 3kg 拌麦种 50kg。 发病初期喷洒 40% 硫磺?多菌灵?三唑酮( 克百菌 ) 悬浮剂 , 每 667㎡ 用药 150~200ml, 对水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