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小麦根腐病 |
病害别名: | 小麦根腐叶斑病 、 小麦黑胚病 、 小麦青死病 |
病害英文名: |
Wheat f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燕麦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燕麦镰孢 |
病原介绍: | |
病原中文名: | 禾谷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禾谷镰孢 |
病原介绍: | 在PSA上气生菌丝棉絮状,白色、草珠红色、石竹紫色,基物表面呈石竹紫色,培养基不变色。在Bilaiy培养基上和米饭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多,镰刀形,顶孢渐尖,基胞足跟明显,具2~6个隔膜,多为3~5隔,2隔膜着大小16.5~26.4×3.3~4.9μm;3~4隔膜者大小23.1~56 × 3.3~5.8μm;厚垣孢子球形;产孢细胞单瓶梗。 |
病原中文名: | 黄色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culmorum (W.G.Smith)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黄色镰孢 |
病原介绍: | 在 PSA 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棉絮状 , 大型分生孢子较短胖 , 背部弓起 , 分隔清楚 , 壁厚 , 基部有足跟 , 顶端渐尖 , 多具 3~5 个分隔 ,3~4 个 分隔者大小 20.7~445 × 4~5.2(μm) 。厚垣孢子圆形 , 直径 9~12(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小麦 |
寄主英文名: | whea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分布在全国各地 , 东北、西北春麦区发生重 , 黄淮海冬麦区也很普遍。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 , 苗期引起根腐 , 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成为我国麦田常发病害 , 发病率 20%~60%, 减产 10%~50% 或更多。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 , 轻者能发芽 , 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 ; 有的虽能发芽出苗 , 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 , 边缘清晰 , 中间稍褪色 , 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 , 病组织逐渐坏死 , 上生黑色霉状物 , 最后根系朽腐 , 麦苗平铺在地上 , 下部叶片变黄 , 逐渐黄枯而亡。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 , 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 , 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 , 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 , 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 , 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自穗。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 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2 年。生产上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 , 初侵染源、多则发病重 ; 在种子带菌为主的条件下 , 种子被害程度较其带菌率对发病影响更大 ; 播后温度由 10 ℃上升到 20 ℃时 , 该病分生孢子萌发快 , 萌发率高 , 高于 22 ℃萌发率明显下降 ,35 ℃停止萌发。菌丝生长温限 4~37 ℃ , 菌丝生长 pH 范围为 pH2.7~10.3, 产孢温限 11~35 ℃ , 适温为 20~24 ℃。生产上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易发病 , 土质瘤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 , 春小麦可选用克丰 6 号、 武春 121 号、龙麦 23 号、龙辐麦 7 号。冬小麦可选用西农 881, 秦麦 2 号、 12 号 , 西农 1376 等抗根腐病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 , 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 , 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3) 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 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 , 适时早播 , 浅播 , 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 , 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4) 重施磷肥 , 氮磷配合施用 , 发病重的地区造当增大磷肥施用量 , 氮磷比以 1:1 为佳 ,667㎡ 施过磷酸钙不少于 50kg, 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 提高抗病力。 (5) 深翻改土 , 结合晒垡、灌水等措施 , 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 , 促进土壤熟化及病根残茎分解 , 培肥地力 ,减轻根腐病的发生。 (6) 人工除草与化学灭草结合 , 控制阔叶杂草、野燕麦草等密度 , 防止杂草与小麦争水、争光、争肥 , 提高小麦群体抗病力。 (7)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2%~0.3% 的 25% 三唑酮或 50% 异菌脲(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拌种 , 或用 40%萎锈灵?福美双 ( 卫福 ) 种衣剂每 50kg 种子用 136~164 ml 或 15% 福?多悬浮种衣剂每 50~70kg 种子用药 l000 ml 拌种包衣。也可用 2.5% 咯菌腈( 适乐时 ) 悬浮种衣剂每 50kg 种子用药 25 ml, 人工拌种时 , 备好塑料袋 , 把适 乐时用 0.5~1 kg 水稀释 , 混匀后倒在麦种上 , 充分搅拌或摇晃 , 使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8) 田间药剂防治。出苗后至孕穗期 , 喷啉25%丙环唑 ( 敌力脱 ) 乳油 , 每 667㎡ 用药 33 ml( 有效成分 8.3%) 对水喷雾效果好。也可喷洒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800倍液防效明显。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分布在全国各地 , 东北、西北春麦区发生重 , 黄淮海冬麦区也很普遍。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 , 苗期引起根腐 , 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成为我国麦田常发病害 , 发病率 20%~60%, 减产 10%~50% 或更多。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 , 轻者能发芽 , 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 ; 有的虽能发芽出苗 , 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 , 边缘清晰 , 中间稍褪色 , 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 , 病组织逐渐坏死 , 上生黑色霉状物 , 最后根系朽腐 , 麦苗平铺在地上 , 下部叶片变黄 , 逐渐黄枯而亡。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 , 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 , 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 , 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 , 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 , 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自穗。
病原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称禾谷镰孢、 F.avenaceum (Fr.)Sacc. 称燕麦镰孢、 F.culmorum (W.G.smith) Sacc. 称黄色镰孢。是多元性复合侵染的病害。黑龙江检测出 5 种真菌 , 其中蠕孢占 77%, 镰刀菌占 23% 。重庆地区小麦根腐病病菌种类较多 , 重庆植保站和西南农大在当地巴麦18 和绵阳11号病组织和带菌种子上分离出 Fusarium oxysporum ( 尖孢镰孢 ) 、F.moniliforme( 串珠镰孢 ) 、 F.culmorum( 黄色镰孢 ) 、 F.graminearum ( 禾谷镰孢 ) 、 Botrytis cinerea( 葡萄孢 ) 、Gerlachia nivalis( 雪腐格氏霉 ) 、Alternaria triticina ( 链格孢 ) 、Rhizopus nigricans( 根霉 ) 等 11 种。因接后致病力强的有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 , 均可引起冬小麦根腐病。
内蒙西部春麦区主要病原有 Fusarium sp. 称镰刀菌、 Rhizoctonia sp. 称丝核菌和 Bipolaris sp. 称平脐蠕孢根腐菌、Gaeumannomyces sp. 及 Alternaria sp. 等 , 引致春小麦根腐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 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2 年。生产上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 , 初侵染源、多则发病重 ; 在种子带菌为主的条件下 , 种子被害程度较其带菌率对发病影响更大 ; 播后温度由 10 ℃上升到 20 ℃时 , 该病分生孢子萌发快 , 萌发率高 , 高于 22 ℃萌发率明显下降 ,35 ℃停止萌发。菌丝生长温限 4~37 ℃ , 菌丝生长 pH 范围为 pH2.7~10.3, 产孢温限 11~35 ℃ , 适温为 20~24 ℃。生产上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易发病 , 土质瘤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 , 春小麦可选用克丰 6 号、 武春 121 号、龙麦 23 号、龙辐麦 7 号。冬小麦可选用西农 881, 秦麦 2 号、 12 号 , 西农 1376 等抗根腐病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 , 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 , 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3) 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 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 , 适时早播 , 浅播 , 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 , 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4) 重施磷肥 , 氮磷配合施用 , 发病重的地区造当增大磷肥施用量 , 氮磷比以 1:1 为佳 ,667㎡ 施过磷酸钙不少于 50kg, 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 提高抗病力。 (5) 深翻改土 , 结合晒垡、灌水等措施 , 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 , 促进土壤熟化及病根残茎分解 , 培肥地力 ,减轻根腐病的发生。 (6) 人工除草与化学灭草结合 , 控制阔叶杂草、野燕麦草等密度 , 防止杂草与小麦争水、争光、争肥 , 提高小麦群体抗病力。 (7)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2%~0.3% 的 25% 三唑酮或 50% 异菌脲(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拌种 , 或用 40%萎锈灵?福美双 ( 卫福 ) 种衣剂每 50kg 种子用 136~164 ml 或 15% 福?多悬浮种衣剂每 50~70kg 种子用药 l000 ml 拌种包衣。也可用 2.5% 咯菌腈( 适乐时 ) 悬浮种衣剂每 50kg 种子用药 25 ml, 人工拌种时 , 备好塑料袋 , 把适 乐时用 0.5~1 kg 水稀释 , 混匀后倒在麦种上 , 充分搅拌或摇晃 , 使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8) 田间药剂防治。出苗后至孕穗期 , 喷啉25%丙环唑 ( 敌力脱 ) 乳油 , 每 667㎡ 用药 33 ml( 有效成分 8.3%) 对水喷雾效果好。也可喷洒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800倍液防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