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小麦白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Wheat powder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 |
病原学名: |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Erysiphe graminis DC. 、 E .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布氏白粉属,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 |
病原介绍: | 菌丝体表寄生 , 蔓延于寄主表 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 , 串生 10~20 个 分生孢子 , 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大小25~30×8~10(μm), 侵染力持续 3~4 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 黑色球形 ,大小163~219 μm, 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 18~52 根 , 内含子囊 9~30 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 , 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有时 4 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单核 , 大小 18.8~23 × 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 , 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 , 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 , 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 , 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 , 毒性变异很快。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小麦 |
寄主英文名: | whea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叶鞘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 , 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 北麦区 , 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 , 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 , 叶面出现 1~2mm 的白色霉点 , 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 , 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 , 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
发病规律: |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 , 遇有 温湿度条件适宜 , 病菌萌发长出芽管 , 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 , 穿透叶片角质层 , 侵入表皮细胞 , 形成初生吸器 , 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 , 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成熟后脱落 , 随气流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 , 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 育状态渡过夏季 , 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 种 , 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 , 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 , 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 , 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 , 除来自当地菌源外 , 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该病发生适温 15~20 ℃ , 低于 10 ℃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 70% 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 , 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 , 病害反而减缓 , 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该病是大区流行性气传病害。西南地区为早发、重发流行区 , 一般年份病害都很重。黄 淮、江淮广大高产麦区为晚发适宜流行区 , 遇气候适宜年份 , 往往会大面积流行。西北麦区地 势高低跨度较大 , 其高山、林缘麦区往往是小麦白粉菌主要越夏基地 , 同时 , 也是秋苗先发病的地方。施氮过多 , 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 8915, 郑州 831, 豫麦 9 、 15 、 16 、 21 、 24 号 , 中育 4 号 , 北农 9 号 , 冀麦 23 、 24 、 84-5418 、 138 号 , 鲁麦 1 、 5 、 7 号 , 城辐 752, 高 38, 贵阿 1 号 , 贵丰 1 号 , 贵农 19 、 20 、 21 、 22, 黔丰 3 号 , 冬丰 1 号 , 京核 883,8814, 花培 28, 鲁麦 14 、 22 号 , 中麦 2 号 , 京农 8445 等。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新麦 18, 中优 9507 , 农大 3251, 扬辐麦 2 号 , 京 9428 优系 , 滩麦 8 号 , 北农 67, 兰引 2 号、 1 号 , 中墨 1 号 , 扬麦 12 号 , 温麦 4 号 , 周麦 9号 , 皖麦 25 、 26, 川麦 25, 绵阳 26, 劲松 49 号 , 早麦 5 号 , 京华 1 号 ,3 号 , 京核 3 号 , 京 411, 北农白等。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新春 11 号、辽春 10 号、新春 6 号、陇春 21 号、新春 8 号、垦红 13 号、垦九 5 号、定丰 3 号等。上述抗病新品种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 411 为主栽品种 , 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 8 号、京冬 6 号、中麦 9 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 437 、京核 1 号、轮抗 6 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 411 、京冬 8 号、京双 18 等。河北适宜在高产地区推广的品种有 : 冀麦 36 、 71-3 、京东 8 号、河农 972 、石新162 、5108 、原冬 3 号等。适宜在中低产田推广的品种有冀麦 38 、京东 6 号、农大 125 、冀麦 24 、5093 、京 411 等。西南麦区要加大抗病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 , 将白粉病作为常规防治对象。黄淮、江淮麦区要在推广抗病品种基础上 , 加强病情监测力度 , 根据病害发生趋势 , 采取相应对策 ; 西北麦区应以越夏、越冬区治理为重点 , 切断病害流行桥梁 , 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适当增施磷钾肥 , 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 , 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 自生麦苗越夏地区 , 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 , 可大大减少秋茵茵源。 (4) 药剂防治①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 , 用拌种法 , 拌种分干拌法和湿拌法。前者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03% 即用有效成分 30g 拌 100 kg 麦种 , 即用 15% 三唑酮 ( 粉锈宁 ) 可湿性粉剂 200 g, 若用 20% 三唑酮则为 120g, 拌种时要求用拌种器 , 才能拌匀。湿拌法:100 kg 麦种用 20% 三唑酮乳油 120g 对水 4L 稀释后用喷雾器把药液喷洒到种子上 , 边喷边拌 , 直到药液喷完 , 把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小麦用三瞠酣拌种的出苗迟 2 天 , 但不会影响出苗率。也可用 12% 福?酮种衣剂 , 每 100 kg 种子用药 1670~3330g 包衣。②防治大田白粉病于小麦孕穗期有 5% 的病叶时应防治 1 次 , 进入拔节期重点检查麦株中下部叶片和茎杆 , 有了白粉病马上喷药防治 , 铲除菌源控制其流行。小麦抽穗时才发生白粉病的 , 应重点保护穗部及旗叶与上部的功能叶片。每667㎡ 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 45~ 60 时 , 一般在小麦孕穗期防治 1 次 , 可兼治小麦锈病、叶枯病、 颖枯病等多种病害。三唑酮的用药量需严格掌握 , 既不能少 , 也不能多 , 少了防效受影响 , 多了易出现药害。也可选用 6% 戊唑醇 ( 立克秀 ) 微乳剂 667㎡ 200 kg 或 40% 硫磺?多菌灵?三唑酮( 克百菌 ) 悬浮剂每 667㎡ 150~200 g 或 4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667 ㎡ 用药 75~94g, 可兼治赤霉病 , 或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30g 对水60 kg 喷雾。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 12% 腈菌唑?三唑酮 ( 富力脱 ) 乳油 667㎡ 用药 25~30g, 或 12% 腈菌唑乳油每667㎡ 用药 16.7~33.3ml 对水喷雾 , 或 5% 索菌微乳剂 8 00 ~1000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 3000倍液、 30% 氟菌唑( 特富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 按常规喷药液量防治 , 病重的 7~10天后再防 1 次。生产上白粉病、麦蚜混发时 , 用 22% 辛?酮乳油 667㎡ 175~200 ml, 对水喷雾 ; 白粉病、赤霉病、麦蚜混合发生时 , 选用 43% 多?抗?酮 ( 麦穗宁 ) 可湿性粉剂 100 ~120g 对水喷雾 , 或 15.8% 三唑酮?吡虫啉 ( 麦丰保 ) 可湿性粉剂 667㎡ 用药 55~80g, 常规喷雾。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 , 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 北麦区 , 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 , 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 , 叶面出现 1~2mm 的白色霉点 , 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 , 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 , 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 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Erysiphe graminis DC. 、 E .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 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 , 蔓延于寄主表 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 , 串生 10~20 个 分生孢子 , 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大小25~30×8~10(μm), 侵染力持续 3~4 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 黑色球形 ,大小163~219 μm, 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 18~52 根 , 内含子囊 9~30 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 , 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有时 4 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单核 , 大小 18.8~23 × 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 , 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 , 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 , 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 , 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 , 毒性变异很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 , 遇有 温湿度条件适宜 , 病菌萌发长出芽管 , 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 , 穿透叶片角质层 , 侵入表皮细胞 , 形成初生吸器 , 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 , 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成熟后脱落 , 随气流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 , 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 育状态渡过夏季 , 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 种 , 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 , 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 , 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 , 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 , 除来自当地菌源外 , 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该病发生适温 15~20 ℃ , 低于 10 ℃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 70% 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 , 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 , 病害反而减缓 , 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该病是大区流行性气传病害。西南地区为早发、重发流行区 , 一般年份病害都很重。黄 淮、江淮广大高产麦区为晚发适宜流行区 , 遇气候适宜年份 , 往往会大面积流行。西北麦区地 势高低跨度较大 , 其高山、林缘麦区往往是小麦白粉菌主要越夏基地 , 同时 , 也是秋苗先发病的地方。施氮过多 , 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 1) 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 8915, 郑州 831, 豫麦 9 、 15 、 16 、 21 、 24 号 , 中育 4 号 , 北农 9 号 , 冀麦 23 、 24 、 84-5418 、 138 号 , 鲁麦 1 、 5 、 7 号 , 城辐 752, 高 38, 贵阿 1 号 , 贵丰 1 号 , 贵农 19 、 20 、 21 、 22, 黔丰 3 号 , 冬丰 1 号 , 京核 883,8814, 花培 28, 鲁麦 14 、 22 号 , 中麦 2 号 , 京农 8445 等。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新麦 18, 中优 9507 , 农大 3251, 扬辐麦 2 号 , 京 9428 优系 , 滩麦 8 号 , 北农 67, 兰引 2 号、 1 号 , 中墨 1 号 , 扬麦 12 号 , 温麦 4 号 , 周麦 9号 , 皖麦 25 、 26, 川麦 25, 绵阳 26, 劲松 49 号 , 早麦 5 号 , 京华 1 号 ,3 号 , 京核 3 号 , 京 411, 北农白等。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新春 11 号、辽春 10 号、新春 6 号、陇春 21 号、新春 8 号、垦红 13 号、垦九 5 号、定丰 3 号等。上述抗病新品种 ,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 411 为主栽品种 , 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 8 号、京冬 6 号、中麦 9 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 437 、京核 1 号、轮抗 6 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 411 、京冬 8 号、京双 18 等。河北适宜在高产地区推广的品种有 : 冀麦 36 、 71-3 、京东 8 号、河农 972 、石新162 、5108 、原冬 3 号等。适宜在中低产田推广的品种有冀麦 38 、京东 6 号、农大 125 、冀麦 24 、5093 、京 411 等。西南麦区要加大抗病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 , 将白粉病作为常规防治对象。黄淮、江淮麦区要在推广抗病品种基础上 , 加强病情监测力度 , 根据病害发生趋势 , 采取相应对策 ; 西北麦区应以越夏、越冬区治理为重点 , 切断病害流行桥梁 , 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适当增施磷钾肥 , 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 , 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 自生麦苗越夏地区 , 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 , 可大大减少秋茵茵源。 (4) 药剂防治①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 , 用拌种法 , 拌种分干拌法和湿拌法。前者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03% 即用有效成分 30g 拌 100 kg 麦种 , 即用 15% 三唑酮 ( 粉锈宁 ) 可湿性粉剂 200 g, 若用 20% 三唑酮则为 120g, 拌种时要求用拌种器 , 才能拌匀。湿拌法:100 kg 麦种用 20% 三唑酮乳油 120g 对水 4L 稀释后用喷雾器把药液喷洒到种子上 , 边喷边拌 , 直到药液喷完 , 把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小麦用三瞠酣拌种的出苗迟 2 天 , 但不会影响出苗率。也可用 12% 福?酮种衣剂 , 每 100 kg 种子用药 1670~3330g 包衣。②防治大田白粉病于小麦孕穗期有 5% 的病叶时应防治 1 次 , 进入拔节期重点检查麦株中下部叶片和茎杆 , 有了白粉病马上喷药防治 , 铲除菌源控制其流行。小麦抽穗时才发生白粉病的 , 应重点保护穗部及旗叶与上部的功能叶片。每667㎡ 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 45~ 60 时 , 一般在小麦孕穗期防治 1 次 , 可兼治小麦锈病、叶枯病、 颖枯病等多种病害。三唑酮的用药量需严格掌握 , 既不能少 , 也不能多 , 少了防效受影响 , 多了易出现药害。也可选用 6% 戊唑醇 ( 立克秀 ) 微乳剂 667㎡ 200 kg 或 40% 硫磺?多菌灵?三唑酮( 克百菌 ) 悬浮剂每 667㎡ 150~200 g 或 4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667 ㎡ 用药 75~94g, 可兼治赤霉病 , 或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可湿性粉剂 30g 对水60 kg 喷雾。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 12% 腈菌唑?三唑酮 ( 富力脱 ) 乳油 667㎡ 用药 25~30g, 或 12% 腈菌唑乳油每667㎡ 用药 16.7~33.3ml 对水喷雾 , 或 5% 索菌微乳剂 8 00 ~1000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 3000倍液、 30% 氟菌唑( 特富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 按常规喷药液量防治 , 病重的 7~10天后再防 1 次。生产上白粉病、麦蚜混发时 , 用 22% 辛?酮乳油 667㎡ 175~200 ml, 对水喷雾 ; 白粉病、赤霉病、麦蚜混合发生时 , 选用 43% 多?抗?酮 ( 麦穗宁 ) 可湿性粉剂 100 ~120g 对水喷雾 , 或 15.8% 三唑酮?吡虫啉 ( 麦丰保 ) 可湿性粉剂 667㎡ 用药 55~80g, 常规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