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小麦胞囊线虫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小麦胞囊线虫 |
病原学名: | Heterofera avenae Wollenweber |
分类地位: | 线虫纲 |
病原介绍: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小麦 |
寄主英文名: | whea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根部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分岔多而短,并稍膨大,根生长得浅并显著减少,后期被寄生处根侧鼓包、皮裂,露出面粉粒状、先白色发亮后变褐发暗的胞囊。将挖取的细根,在空气中稍停几分钟后,胞囊更明显。 |
发病规律: |
小麦胞囊线虫病为定居型内寄生性线虫病,整个为害阶段都在根输导组织处进行。初侵染源为病田土中孢囊内越冬的幼虫。幼虫由根尖侵入,而后活动到维管束中柱处,将头插入维管束,刺激头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雌成虫后期,体躯急剧膨大,撑鼓根皮直至破裂,显露体躯于根表。以后颜色变深形成含大量卵粒的孢囊。孢囊可借流水、风力作远距离传播。一般与禾谷类作物连作发病重,轻沙质土比粘士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线虫 |
防治办法: |
小麦胞囊线虫病为定居型内寄生性线虫病,整个为害阶段都在根输导组织处进行。初侵染源为病田土中孢囊内越冬的幼虫。幼虫由根尖侵入,而后活动到维管束中柱处,将头插入维管束,刺激头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雌成虫后期,体躯急剧膨大,撑鼓根皮直至破裂,显露体躯于根表。以后颜色变深形成含大量卵粒的孢囊。孢囊可借流水、风力作远距离传播。一般与禾谷类作物连作发病重,轻沙质土比粘士发病重。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