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小麦丛矮病 |
病害别名: | 小麦坐坡 、 小老苗 、 小麦小叶病 、 小麦丛生花 |
病害英文名: |
Wheat rosette dwarf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
病原学名: | 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 Rhabdoviridae、Wheat rosette virus |
分类地位: | 棒状病毒科,细胞质棒状病毒属,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
病原介绍: | 病毒粒体杆状 , 病毒质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 , 常单个或多个 , 成层或簇状包在内质网膜内。在传毒介体灰飞虱唾液腺中病毒质粒只有核衣壳而无外膜。病毒汁液体外保毒期 2~3 天 , 稀释限点 10~100倍。丛矮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异 , 一般 6~20 天。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小麦 |
寄主英文名: | whea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 , 分蘖增多 , 植株矮缩 , 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 20 天即可 显症 , 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 断续的虚线条 , 后发展为不均匀黄 绿条纹 , 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 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 , 轻病株 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 , 生长细弱 , 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 , 病株矮化。 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 , 心叶有条纹 , 与冬前显症病株比 , 叶色较浓绿 , 茎秆稍粗壮 , 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 , 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
发病规律: |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 , 主要由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传毒。灰飞虱吸食后 , 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日均温 26.7 ℃ , 平均 10~15 天 ,20 ℃时平均 15.5 天。 1~2 龄若虫易得毒 , 而成虫传毒能力最强。最短获毒期 12 小 时 , 最短传毒时间 20 分钟。获毒率及传毒率随吸食时间延长而提高。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 , 但不经卵传递。病毒随带毒若虫且在其体内越冬。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为害 , 造成早播秋苗发病。越冬带毒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 , 是翌年毒源 , 次年迁回麦苗为害。小麦成熟后 , 灰飞虱迁飞至自生麦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 , 发病重 ; 冬麦早播发病重 ; 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 ; 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1) 清除杂草、消灭毒源。 (2) 小麦平作 , 合理安排套作 , 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 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 , 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播种 , 避免早播。麦田冬灌水保苗 , 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 药剂防治 每100 kg 麦种用 70% 快胜干种衣剂 ( 噻虫嗪 )24.3~74.3g 拌种防效显著。出苗后喷药保护 , 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 , 压低虫源 , 可选用 25% 扑虱灵 ( 噻嗪酮、优乐得 ) 可湿性粉剂 750~1000倍液。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 , 压低虫源。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 , 分蘖增多 , 植株矮缩 , 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 20 天即可 显症 , 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 断续的虚线条 , 后发展为不均匀黄 绿条纹 , 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 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 , 轻病株 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 , 生长细弱 , 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 , 病株矮化。 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 , 心叶有条纹 , 与冬前显症病株比 , 叶色较浓绿 , 茎秆稍粗壮 , 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 , 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病原 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 Rhabdoviridae 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 异名 :Wheat rosette virus, 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 , 病毒质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 , 常单个或多个 , 成层或簇状包在内质网膜内。在传毒介体灰飞虱唾液腺中病毒质粒只有核衣壳而无外膜。病毒汁液体外保毒期 2~3 天 , 稀释限点 10~100倍。丛矮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异 , 一般 6~20 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 , 主要由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传毒。灰飞虱吸食后 , 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日均温 26.7 ℃ , 平均 10~15 天 ,20 ℃时平均 15.5 天。 1~2 龄若虫易得毒 , 而成虫传毒能力最强。最短获毒期 12 小 时 , 最短传毒时间 20 分钟。获毒率及传毒率随吸食时间延长而提高。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 , 但不经卵传递。病毒随带毒若虫且在其体内越冬。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为害 , 造成早播秋苗发病。越冬带毒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 , 是翌年毒源 , 次年迁回麦苗为害。小麦成熟后 , 灰飞虱迁飞至自生麦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 , 发病重 ; 冬麦早播发病重 ; 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 ; 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清除杂草、消灭毒源。 (2) 小麦平作 , 合理安排套作 , 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 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 , 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播种 , 避免早播。麦田冬灌水保苗 , 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 药剂防治 每100 kg 麦种用 70% 快胜干种衣剂 ( 噻虫嗪 )24.3~74.3g 拌种防效显著。出苗后喷药保护 , 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 , 压低虫源 , 可选用 25% 扑虱灵 ( 噻嗪酮、优乐得 ) 可湿性粉剂 750~1000倍液。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 , 压低虫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