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一柱香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Rice“1-chu-hsing”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稻柱香菌 |
病原学名: | Ephelis oryzae H.Syd. |
分类地位: |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座散生 , 黑色 , 浅杯形或突出 , 圆形 , 大小 1~1.5m m, 表面生分生孢子层 ; 分生孢子梗分枝 , 无色 , 大小 57~85 × 1~1.43(μm); 分生孢子顶生 , 单或群生 ,无色针形 , 无隔 , 直或微弯 , 大小 12~22 × 1~1.5( μ m) 。菌丝生长适温 28 ℃ , 低于 8 ℃ , 高于 34 ℃不能生长 , 孢子在 18~30 ℃间可发芽 ,26 ℃最适。孢子抗逆性强。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稻穗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 , 病菌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 , 将花蕊包埋在内 , 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延至壳外 , 形状不一 , 外壳渐变黑 , 同时还有菌丝将小穗缠绕 , 使小穗不能散开 , 抽出的病穗直立圆柱状 , 故称 " 一柱香 " 。病穗初淡蓝色 , 后变白色 , 上生黑色粒状物 , 即病原菌的子座。 |
发病规律: |
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土壤 元传病作用。该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 , 带菌种子播种后 , 病菌从幼芽侵入 , 造成当年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加强检疫 , 防止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区 , 从无病区引种。 (2) 无病田留种。 (3) 种子处理。采用盐水选种或泥水选种汰除孢子座 , 或用 52~54 ℃温汤浸种 10 分钟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 , 病菌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 , 将花蕊包埋在内 , 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延至壳外 , 形状不一 , 外壳渐变黑 , 同时还有菌丝将小穗缠绕 , 使小穗不能散开 , 抽出的病穗直立圆柱状 , 故称 " 一柱香 " 。病穗初淡蓝色 , 后变白色 , 上生黑色粒状物 , 即病原菌的子座。
病原 Ephelis oryzae H.Syd. 称稻柱香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散生 , 黑色 , 浅杯形或突出 , 圆形 , 大小 1~1.5m m, 表面生分生孢子层 ; 分生孢子梗分枝 , 无色 , 大小 57~85 × 1~1.43(μm); 分生孢子顶生 , 单或群生 ,无色针形 , 无隔 , 直或微弯 , 大小 12~22 × 1~1.5( μ m) 。菌丝生长适温 28 ℃ , 低于 8 ℃ , 高于 34 ℃不能生长 , 孢子在 18~30 ℃间可发芽 ,26 ℃最适。孢子抗逆性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孢子座混入种子中越冬 , 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土壤
元传病作用。该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 , 带菌种子播种后 , 病菌从幼芽侵入 , 造成当年病。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 防止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区 , 从无病区引种。 (2) 无病田留种。 (3) 种子处理。采用盐水选种或泥水选种汰除孢子座 , 或用 52~54 ℃温汤浸种 10 分钟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