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齿矮病 |
病害别名: | 水稻裂叶矮缩病 |
病害英文名: |
Rice ragged stun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
病原学名: | 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Reoviridae、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 |
分类地位: | 呼肠孤病毒科,水稻病毒属,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
病原介绍: | 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 , 大小 50~60 nm, 含有双链的核糖核酸. 钝化温度60℃ , 稀释限点100000 倍 , 病毒在稻叶韧皮部细胞中生存。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染 病株矮化 , 叶尖旋转 , 叶缘有锯齿状缺刻。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 10 多圈 , 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 , 多为锯齿状。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 , 株高仅为健株 1/2, 叶片皱缩扭曲 , 边缘呈锯齿状 , 缺刻深约 0.1~0.5(cm), 一般不超过中脉 , 一片叶上常现 3~5 个缺刻 , 有时多达 13 个。有些品种于拔节孕穗期发病 , 在高节位上产生 1 至数个分枝, 称 " 节枝现象 ", 分枝上抽出小穗 , 多不结实。有时叶鞘叶脉肿大 , 病株开花延迟 , 剑叶缩短 , 穗小不实 |
发病规律: |
该病传毒媒介主要是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传毒率为 2.5%~55%, 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 10 天 , 能终身传毒 , 但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 , 有间隙传毒现象 , 间隙期 1~6 天 , 水稻感染病毒后经 13~15 天潜育才显症 , 潜育期长短与气温相关。发病程度与 带毒数量有关。在田间此病有双重或三重感染或复合侵染情况 , 即同一植株上可以受齿矮病毒及其他病毒多重侵染 , 出现单独症状或协生症状。本病毒除侵染水稻外 , 还可侵染麦类、玉米、甘蔗、稗草、李氏禾等。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黄叶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传播。能终身传毒 , 不经卵传递。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再生稻、看麦娘等植物上越冬 , 翌年传至早稻 , 成为初侵染源。收获后叶蝉迁飞至二季稻上传毒 , 二季稻收获后 , 病毒又随介体在冬季寄主上越冬。 介体昆虫数量多 , 带毒率高发病重。一般籼稻较梗、糯稻发病轻 , 并以杂交稻耐病性最好。夏季少雨、干旱 , 促进叶蝉繁殖 , 有利于活动取食 , 还缩短了循回期和潜育期 , 有利于病害流行。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又称裂叶矮缩病。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染 病株矮化 , 叶尖旋转 , 叶缘有锯齿状缺刻。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 10 多圈 , 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 , 多为锯齿状。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 , 株高仅为健株 1/2, 叶片皱缩扭曲 , 边缘呈锯齿状 , 缺刻深约 0.1~0.5(cm), 一般不超过中脉 , 一片叶上常现 3~5 个缺刻 , 有时多达 13 个。有些品种于拔节孕穗期发病 , 在高节位上产生 1 至数个分枝, 称 " 节枝现象 ", 分枝上抽出小穗 , 多不结实。有时叶鞘叶脉肿大 , 病株开花延迟 , 剑叶缩短 , 穗小不实。
病原 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Reoviridae 称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 异名 : 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 属病毒。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 , 大小 50~60 nm, 含有双链的核糖核酸. 钝化温度60℃ , 稀释限点100000 倍 , 病毒在稻叶韧皮部细胞中生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传毒媒介主要是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传毒率为 2.5%~55%, 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 10 天 , 能终身传毒 , 但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 , 有间隙传毒现象 , 间隙期 1~6 天 , 水稻感染病毒后经 13~15 天潜育才显症 , 潜育期长短与气温相关。发病程度与 带毒数量有关。在田间此病有双重或三重感染或复合侵染情况 , 即同一植株上可以受齿矮病毒及其他病毒多重侵染 , 出现单独症状或协生症状。本病毒除侵染水稻外 , 还可侵染麦类、玉米、甘蔗、稗草、李氏禾等。
防治方法 参见水稻黄叶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