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恶苗病 |
病害别名: | 水稻徒长病 |
病害英文名: |
Rice bakanae diseas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藤仓赤霉 |
病原学名: | Gibberella fujikuroi (Saw .)WL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赤霉属,藤仓赤霉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蓝黑色球形 , 表面粗糙 , 大小 240~360 × 220~420(μm ) 。子囊圆筒形 , 基部细而上部圆 , 内生子囊孢子 4~8 个 , 排成 1~2 行 , 子囊孢子双胞无色 , 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 ,大小 5.5~11.5 × 2.5~4.5 |
病原中文名: | 串珠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串珠镰孢 |
病原介绍: | 气生菌丝粉红色 , 菌落较繁茂 , 小型分生孢子链生 , 椭圆形 , 大小 6~10 × 3~ 4μm ; 大型分生孢子弯月形,3~5 个分隔 , 大小 17.5~21 × 3.5~4.9μm。在 PSA 培养基上 , 开始呈白色绒毛状圆形菌落 ,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 后期产出紫色色素。有时可产生橘橙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面牵牛紫色 , 培养基不变色。 病菌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梭形至镰刀形、直或稍弯 , 多具隔膜 3~5 个,3 个隔膜的大小 25~55 × 3~4.5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 , 卵形至椭圆形 , 在产孢细胞上串生 , 也有假头生。少数具 1 隔膜 , 大小 7~11.5 × 2~3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茎、根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 , 叶片叶鞘细长 , 叶色淡黄 , 根系发育不良 , 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 , 节部常弯曲露于叶鞘外 , 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 , 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 , 茎秆上有暗褐条斑 , 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 , 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 , 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 , 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 , 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 , 严重的变褐 , 不能结实 , 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 , 病轻不表现症状 , 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
发病规律: |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起苗枯 , 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 , 传播到健苗 , 引起再侵染。带菌稻秧定植后 , 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 , 剌激茎叶徒长。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 , 侵入颖片和胚乳内 , 造成秕谷或畸形 , 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 , 谷粒虽不显症状 , 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 , 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 30~35 ℃时易发病 , 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 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 ; 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和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建立无病留种田 , 选栽抗病品种 , 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 催芽不宜过长 , 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 " 五不插 ": 即不插隔夜秧 , 不插老龄秧 , 不插深泥秧 , 不插烈日秧 , 不插冷水浸的秧。 (3) 清除病残体 , 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 , 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灌制堆肥。 (4) 种子处理。选用 10% 二硫氨基甲烷( 浸种灵 ) 乳油对水配成 500 ~800倍或 4000倍液 , 浸泡稻种足60个小时 , 药液应没过种子 , 捞出后催芽播种。长江以南的南方稻区也 可用 25% 咪鲜胺 ( 施保克、使百克 ) 乳油2000 ~3 000倍药液 , 浸种 1~2 天 , 捞出后清水催芽播种。黄河以北的北方稻区用 25% 施保克乳油3000 ~4000倍液 , 浸种 3~5 天 , 浸种的药液要漫过稻种 , 捞出后清水催芽。或用 30% 多菌灵?福美双 ( 苗菌敌、苗菌净、恶苗净 ) 可湿性粉剂 500~ 700倍液 , 浸种时间见说明书。还可选用 20% 稻瘟酯 ( 净种灵 ) 可湿性粉剂 , 配成 200~400倍液 , 浸稻种 24 小时 , 药液要没过种子 , 浸好捞出 , 再用清水泡 4 天后捞出播种 ; 也可用 400倍药液浸稻种 5 天 , 不再泡清水 , 直接播种。或用 20% 三环唑?福美双?多菌灵 ( 恶菌克星 ) 可湿性粉剂 400 ~ 600倍液浸种 , 浸种时间见说明书。 (5) 喷雾。发病初期喷淋 45% 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300 ~ 600倍液或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3000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7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徒长病, 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 , 叶片叶鞘细长 , 叶色淡黄 , 根系发育不良 , 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 , 节部常弯曲露于叶鞘外 , 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 , 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 , 茎秆上有暗褐条斑 , 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 , 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 , 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 , 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 , 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 , 严重的变褐 , 不能结实 , 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 , 病轻不表现症状 , 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病原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称串珠镰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 , 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 , 无色单胞 , 呈链状着生, 大小 4~6 × 2~5( μ m) 。大分生孢子 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 , 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 , 具 3~5 个隔膜 , 大小 17~28 × 2.5~4.5( μm), 多 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 , 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 有性态 Gibberella fujikuroi(Saw .)WL 称藤仓赤霉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 , 表面粗糙 , 大小 240~360 × 220~420(μm ) 。子囊圆筒形 , 基部细而上部圆 , 内生子囊孢子 4~8 个 , 排成 1~2 行 , 子囊孢子双胞无色 , 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 ,大小 5.5~11.5 × 2.5~4.5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起苗枯 , 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 , 传播到健苗 , 引起再侵染。带菌稻秧定植后 , 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 , 剌激茎叶徒长。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 , 侵入颖片和胚乳内 , 造成秕谷或畸形 , 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 , 谷粒虽不显症状 , 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 , 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 30~35 ℃时易发病 , 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 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 ; 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和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 (1) 建立无病留种田 , 选栽抗病品种 , 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 催芽不宜过长 , 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 " 五不插 ": 即不插隔夜秧 , 不插老龄秧 , 不插深泥秧 , 不插烈日秧 , 不插冷水浸的秧。 (3) 清除病残体 , 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 , 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灌制堆肥。 (4) 种子处理。选用 10% 二硫氨基甲烷( 浸种灵 ) 乳油对水配成 500 ~800倍或 4000倍液 , 浸泡稻种足60个小时 , 药液应没过种子 , 捞出后催芽播种。长江以南的南方稻区也 可用 25% 咪鲜胺 ( 施保克、使百克 ) 乳油2000 ~3 000倍药液 , 浸种 1~2 天 , 捞出后清水催芽播种。黄河以北的北方稻区用 25% 施保克乳油3000 ~4000倍液 , 浸种 3~5 天 , 浸种的药液要漫过稻种 , 捞出后清水催芽。或用 30% 多菌灵?福美双 ( 苗菌敌、苗菌净、恶苗净 ) 可湿性粉剂 500~ 700倍液 , 浸种时间见说明书。还可选用 20% 稻瘟酯 ( 净种灵 ) 可湿性粉剂 , 配成 200~400倍液 , 浸稻种 24 小时 , 药液要没过种子 , 浸好捞出 , 再用清水泡 4 天后捞出播种 ; 也可用 400倍药液浸稻种 5 天 , 不再泡清水 , 直接播种。或用 20% 三环唑?福美双?多菌灵 ( 恶菌克星 ) 可湿性粉剂 400 ~ 600倍液浸种 , 浸种时间见说明书。 (5) 喷雾。发病初期喷淋 45% 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300 ~ 600倍液或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3000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7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