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蛇瓜瓜链格孢黑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Snake gourd Alternaria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瓜链格孢 |
病原学名: | Alternaria cucumerina (Ell. Et Ev.) Elliot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瓜链格孢 |
病原介绍: |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3~5 根束生 , 正直或弯曲 , 褐色或顶端色浅 , 基部细胞稍大 , 具隔膜 1~7 个 , 大小 23.5~70 × 3.5~6.5( μ m); 分生孢子多单生 , 有时 2~3 个链生 , 常分枝 , 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卵形至椭圆形 , 褐色 , 孢身具横隔膜 8~9 个 , 纵隔膜 0 ~3 个 , 隔膜处缢缩 , 大小 16.5~68 ×7.5~16.5( μ m), 喙长 10~63( μ m), 宽 2~5( μ m), 最宽处 9~18( μ m), 色浅 , 呈短圆锥状或圆筒形 , 平滑或具多个疣 ,0~3 个隔膜。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 , 后变灰绿色 , 背面初黄褐色 , 后为墨绿色 , 气温 25 ℃ , 经 4~5 天能形成分生孢子。该菌生长温限 3~45 ℃ ,25~35 ℃较适 ,28~32 ℃最适 , 在 pH3.5~12 均可生长。 pH6 最适。孢子萌发温限 4~38 ℃ ,28 ℃最适 , 相对湿度高于 73% 均可萌发 , 相对湿度 85% 时 , 萌发率高达 94% 。本菌除为害西瓜外 , 还可为害甜瓜、 黄瓜、冬瓜、南瓜、葫芦、丝瓜、苦瓜、瓠瓜等多种葫芦科植物。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没有寄主蛇瓜的信息! |
侵染部位: |
叶、茎、果实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片染病 : 叶面或叶缘初生褐色小点 , 后扩展成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大斑 , 病健分界处不明显 , 病斑四周迅速变黄 ,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叶缘向上卷 , 致整个叶片很快干枯。瓜条染病 : 产生黑色不规则形大斑。 |
发病规律: |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 , 或以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外 , 或黏附在种表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 分生孢子萌发可直接侵入叶片 , 条件适宜 3 天即显症 , 很快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黄瓜生育期、温湿度关系密切。座瓜后遇高温、高湿该病易流行 , 特别浇水或风雨过后病情扩展迅速 , 土壤肥沃 , 植株健壮发病轻。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无病种瓜留种。 (2) 轮作倒茬。 (3) 增施腐熟有机肥或有机活性肥 , 提高植株抗病力 , 严防大水漫灌。 (4) 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①粉尘法 , 于傍晚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②烟雾法 , 于傍晚点燃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 m2 1 次 200~250g, 隔 7~9 天 1 次 , 视病情连续或交替轮换使用。(5) 露地发病初期喷洒 40% 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 ( 百可得 ) 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 ( 大生、壮生、必得利、新万生、新锰生、新农生、喷克 ) 可湿性粉剂、 42% 代森锰锌 ( 喷克 ) 悬浮剂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喷药掌握在发病前。病情严重时 , 雨后喷药可减轻为害。 喷洒百菌清的采收前 10 天停止用药。使用代森锰锌及含有代森锰锌的复配剂时 , 每个生长季节只能使用 1~2 次 , 防止锰离子超标。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及果实。叶片染病 : 叶面或叶缘初生褐色小点 , 后扩展成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大斑 , 病健分界处不明显 , 病斑四周迅速变黄 ,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叶缘向上卷 , 致整个叶片很快干枯。瓜条染病 : 产生黑色不规则形大斑。
病原 Alternaria cucumerina (Ell. et Ev.)Elliott, 称瓜链格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束生 , 榄褐色 , 顶端色淡 , 基部细胞稍大 , 不分枝 , 正直或 1~2 个膝状节 ,1~7 个横隔膜 , 大小 20~67.5 ×4~6 μm ; 分生孢子单生或 2~3 个、串生 , 倒棒状 , 榄褐色 , 孢身具 2~9 个横隔膜 ,0~3 个纵隔膜 , 隔膜处溢缩 , 大小 57~87 × 18~ 21μm , 喙稍长或长 , 色淡 , 不分枝 , 具 0~3 个横隔膜 , 大小 106~ 121 × 2.2~2.4μm , 孢身至嗦逐渐变细。人工培养 , 分生孢子梗 不典型 , 分生孢子可形成十几个孢子组成链 , 由于孢子内生 , 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 产生的孢子越来越小 , 喙越来越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 , 或以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外 , 或黏附在种表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 分生孢子萌发可直接侵入叶片 , 条件适宜 3 天即显症 , 很快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黄瓜生育期、温湿度关系密切。座瓜后遇高温、高湿该病易流行 , 特别浇水或风雨过后病情扩展迅速 , 土壤肥沃 , 植株健壮发病轻。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无病种瓜留种。 (2) 轮作倒茬。 (3) 增施腐熟有机肥或有机活性肥 , 提高植株抗病力 , 严防大水漫灌。 (4) 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①粉尘法 , 于傍晚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②烟雾法 , 于傍晚点燃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 m2 1 次 200~250g, 隔 7~9 天 1 次 , 视病情连续或交替轮换使用。(5) 露地发病初期喷洒 40% 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 ( 百可得 ) 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 ( 大生、壮生、必得利、新万生、新锰生、新农生、喷克 ) 可湿性粉剂、 42% 代森锰锌 ( 喷克 ) 悬浮剂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喷药掌握在发病前。病情严重时 , 雨后喷药可减轻为害。 喷洒百菌清的采收前 10 天停止用药。使用代森锰锌及含有代森锰锌的复配剂时 , 每个生长季节只能使用 1~2 次 , 防止锰离子超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