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山楂白纹羽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Hawthorn tree white r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褐座坚壳菌 |
病原学名: | Rosellinia necatrix (Hart.)Berlese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褐座坚壳菌属,褐座坚壳菌 |
病原介绍: | 老熟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无性时期形成孢囊梗和分生孢子,但常在寄主组织完全腐烂时才产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2~3(μm)。有性态可在朽根上产生子囊壳,但不多见。子囊壳黑色,球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内生许多子囊。大小220~300×5~7(μm)。子囊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暗褐色,单胞,纺锤形,大小42~44×4.0~65(μm)。菌核见于腐朽的木质部,黑色近圆形,直径1mm左右,大的可达5m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山楂 |
寄主英文名: | hawth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染病后叶形变小、叶缘焦枯,小枝、大枝或全部枯死。根部缠绕白色至灰白色丝网状物,即病菌的根状菌索,地面根颈处产生灰白色薄绒状物,即菌膜。 |
发病规律: |
主要以残留在病根上的菌丝、根状菌索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从根部表皮皮孔侵入,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大根,被害细根霉烂甚至消失。病菌通过病健部接触或通过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该病多在7~9月盛发。 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酸碱度有关,尤以湿度影响最大,果园或苗圃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太深、培土过厚、耕作时伤根、管理不善等易造成树势衰弱,土壤有机质缺乏,酸性强等可导致该病发生。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选栽无病苗木,起苗或调运时,要认真检查,剔除病苗。建园时选栽无病苗木,如确认苗木带病,可用10%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恒温水浸40分钟或45℃恒温水浸渍1小时,以杀死苗木根部带的病菌。(2)挖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外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防止病害向四周蔓延。(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使氮、磷、钾比例适当。盛果期,低洼潮湿果园或地块应注意排水。合理修剪,防止大小年现象。加强其他病虫害的防治。(4)病树治疗。发现病树,先挖至主根基部,扒开根部土壤,寻找根的颈部病斑,然后再从病斑向下追寻主根、侧根及支根的发病点。对于整条烂根,要从根基部锯或砍除,同时仔细刮除根颈病斑上的病皮,后再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如大部分根系发病,要彻底清除所有病根,在清除病根过程中,要细心保护健根,不要轻易损伤。伤口须用高浓度杀菌剂涂抹或喷布消毒,再涂以波尔多浆等保护。此外还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份对新土40~50份,充分混匀后施于根部,8~10年生大树,株施药土0.25kg。(5)苗圃轮作,重病苗圃应休闲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后再继续育苗。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山楂白纹羽病是河北、河南北部、山西太行山老山楂产区重要根病,是老弱树死亡主要原因。染病后叶形变小、叶缘焦枯,小枝、大枝或全部枯死。根部缠绕白色至灰白色丝网状物,即病菌的根状菌索,地面根颈处产生灰白色薄绒状物,即菌膜。
病原 Rosellinia necatrix (Hart.)Berlese 称褐座坚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Dematophora necatrix Harting 称白纹羽束丝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老熟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无性时期形成孢囊梗和分生孢子,但常在寄主组织完全腐烂时才产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2~3(μm)。有性态可在朽根上产生子囊壳,但不多见。子囊壳黑色,球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内生许多子囊。大小220~300×5~7(μm)。子囊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暗褐色,单胞,纺锤形,大小42~44×4.0~65(μm)。菌核见于腐朽的木质部,黑色近圆形,直径1mm左右,大的可达5m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残留在病根上的菌丝、根状菌索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从根部表皮皮孔侵入,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大根,被害细根霉烂甚至消失。病菌通过病健部接触或通过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该病多在7~9月盛发。
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酸碱度有关,尤以湿度影响最大,果园或苗圃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太深、培土过厚、耕作时伤根、管理不善等易造成树势衰弱,土壤有机质缺乏,酸性强等可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无病苗木,起苗或调运时,要认真检查,剔除病苗。建园时选栽无病苗木,如确认苗木带病,可用10%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恒温水浸40分钟或45℃恒温水浸渍1小时,以杀死苗木根部带的病菌。(2)挖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外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防止病害向四周蔓延。(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使氮、磷、钾比例适当。盛果期,低洼潮湿果园或地块应注意排水。合理修剪,防止大小年现象。加强其他病虫害的防治。(4)病树治疗。发现病树,先挖至主根基部,扒开根部土壤,寻找根的颈部病斑,然后再从病斑向下追寻主根、侧根及支根的发病点。对于整条烂根,要从根基部锯或砍除,同时仔细刮除根颈病斑上的病皮,后再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如大部分根系发病,要彻底清除所有病根,在清除病根过程中,要细心保护健根,不要轻易损伤。伤口须用高浓度杀菌剂涂抹或喷布消毒,再涂以波尔多浆等保护。此外还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份对新土40~50份,充分混匀后施于根部,8~10年生大树,株施药土0.25kg。(5)苗圃轮作,重病苗圃应休闲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后再继续育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