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
该病是近年我国芍药栽培区发生相当普遍的病害, 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云南等省均见发生 , 华北、东北有些年份发生很重, 成为芍药栽培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发生时先从植株株丛的下部茎叶上开始发生, 起初茎部或叶柄上产生白色霉斑, 后向叶柄及叶片上扩展, 各处布满白粉, 致叶片干枯。因此初发病时主要在株丛内扩展, 外部不易察觉, 待从外部看到叶片上有白粉时, 病情已十分严重。常错过防治适期, 致芍药提早枯死。秋未叶背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 , 即病菌的闭囊壳。 |
发病规律: |
南方芍药种植区 ,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芍药、牡丹上辗转传播为害。北方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 , 成为翌年该病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释放出来, 借风雨传播 , 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 致病害流行。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发病 , 时晴时雨, 高温、高湿交替有利该病侵染和病情扩展, 发病重。近年该病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且露地栽培的重于盆栽的。 |
防治办法: |
(1)选用抗病品种。 (2)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适当增施磷钾肥, 增强寄主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2% 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40% 福星乳油7000~8000倍液、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 ~2000 倍液、 53.8% 可杀得2000 干悬浮剂1000倍液、 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 选用 12.5% 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0%龙克菌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 倍液。有些芍药品种对铜制剂敏感 , 应严格控制药量 , 以免发生药害。 |
总体描述: |
症状 该病是近年我国芍药栽培区发生相当普遍的病害, 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云南等省均见发生 , 华北、东北有些年份发生很重, 成为芍药栽培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发生时先从植株株丛的下部茎叶上开始发生, 起初茎部或叶柄上产生白色霉斑, 后向叶柄及叶片上扩展, 各处布满白粉, 致叶片干枯。因此初发病时主要在株丛内扩展, 外部不易察觉, 待从外部看到叶片上有白粉时, 病情已十分严重。常错过防治适期, 致芍药提早枯死。秋未叶背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 , 即病菌的闭囊壳。
病原 Erysophe paeoniae Zheng & Chen 称芍药白粉病,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果扁球形,暗褐色, 散生或聚生 , 大小 94~108μm。 附属丝 9~28根 , 扭曲 , 分枝多次不规则, 长50~165μm, 粗细不均匀。 子囊 4~6 个, 卵形至不规则卵形 , 柄短或近无柄, 大小 58.4~71.1 × 35.6~43.2(μm)。子囊孢子 3~5 个, 椭圆形至长卵形, 黄色, 有时具1大油滴, 大小 18.9~25.4 × 10.2~12.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芍药种植区 ,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芍药、牡丹上辗转传播为害。北方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 , 成为翌年该病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释放出来, 借风雨传播 , 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 致病害流行。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发病 , 时晴时雨, 高温、高湿交替有利该病侵染和病情扩展, 发病重。近年该病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且露地栽培的重于盆栽的。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适当增施磷钾肥, 增强寄主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2% 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40% 福星乳油7000~8000倍液、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 ~2000 倍液、 53.8% 可杀得2000 干悬浮剂1000倍液、 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 选用 12.5% 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0%龙克菌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 倍液。有些芍药品种对铜制剂敏感 , 应严格控制药量 , 以免发生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