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山窝苣白粉病

作者:山窝苣 来源:Wild lettuce powdery mildew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山窝苣白粉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Wild lettuce powdery mildew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棕丝单囊壳
病原学名:Sphaerotheca fusca (Fr.) Blum. Emend. Z.Y.Zhao、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丝壳属,棕丝单囊壳
病原介绍:子囊果生在叶柄、茎、花萼上 时为稀聚生 , 褐色至暗褐色 , 球形或近球形 , 直径60~95(μm), 具 3~7 根附属丝 , 着生在子囊果下面 ,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 0.8~3 倍 , 具隔膜。 0~6 个 , 内含 1 个子囊 ; 子囊椭圆形或卵形 , 少数具短柄 , 大小 50~95 × 50~70(μm), 内含 8 个或 6~8 个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 形 , 大小 15~20 × 12.5~15( μ m) 。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山窝苣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叶、茎、花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花草事。菌丝体生在叶的两面,叶背面较多,开始形成白色圆形的斑片,当子囊果成熟时菌丝体才逐渐消失,形成深褐色丛状斑片。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土表越冬,翌年4~5月放射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落到健叶上后,只要条件适宜,孢子萌发,以侵染丝直接侵入山窝苣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里形成吸胞吸取营养,菌丝匍匍于叶面。晚秋在病部再次形成闭囊壳越冬。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人工栽植山窝苣时,应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造当增加磷、御肥,促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2)收获后要注意清洁田园,病残体要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l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5000倍液,于发病初期傍晚喷洒,隔20天左右1次,即可收效。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花草事。菌丝体生在叶的两面,叶背面较多,开始形成白色圆形的斑片,当子囊果成熟时菌丝体才逐渐消失,形成深褐色丛状斑片。 病原  Spaerotheca fusca (Fr.) Blum称棕丝单囊壳,属子囊菌门真菌。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子囊果生在叶上,散生,生在叶柄、茎、花尊上时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0 ~ 95 (μm),具3~7根附属丝,着生在子囊果下面,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8 ~ 3倍,具隔膜04个,内含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大小50 ~ 95×50 ~ 70 (μm),内含8个或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矩圆形,大小15 ~2 0×12.5 ~ 15(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土表越冬,翌年4~5月放射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落到健叶上后,只要条件适宜,孢子萌发,以侵染丝直接侵入山窝苣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里形成吸胞吸取营养,菌丝匍匍于叶面。晚秋在病部再次形成闭囊壳越冬。 无公害防治法  (1)人工栽植山窝苣时,应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造当增加磷、御肥,促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2)收获后要注意清洁田园,病残体要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l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5000倍液,于发病初期傍晚喷洒,隔20天左右1次,即可收效。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山药(镰孢)褐腐病

下一篇:山葵软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