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桑卷担菌 |
病原学名: |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子菌属,桑卷担菌 |
病原介绍: | 直径5~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
|
病害症状: |
病根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严重时皮层腐烂变黑,在被害根表面可见紫褐色丝缕状菌丝,菌丝纠结成根状菌索,菌索纵横交错呈网状,索内菌丝呈"H"状连结,根部布满菌索,后期树干基部及附近地面形成一层紫红色绒状菌膜。桑根染病,枝叶生长缓慢,细小,叶色发黄,下部叶提早脱落,枝梢先端或细小枝枯死,最后整株死亡。 |
防治办法: |
(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栽植时对感病或怀疑苗木带菌的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钟、1%的96%硫酸铜液浸泡1小时、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同时要挖一条深1m宽30cm的隔离沟,挖出的带菌病土堆在病区。(5)土壤处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浇消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5kg拌土撒匀翻入土中。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霉根、泥龙、烂蒲头等。病菌从幼嫩根系侵人,后扩展到较粗的支根及主根上。病根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严重时皮层腐烂变黑,在被害根表面可见紫褐色丝缕状菌丝,菌丝纠结成根状菌索,菌索纵横交错呈网状,索内菌丝呈"H"状连结,根部布满菌索,后期树干基部及附近地面形成一层紫红色绒状菌膜。桑根染病,枝叶生长缓慢,细小,叶色发黄,下部叶提早脱落,枝梢先端或细小枝枯死,最后整株死亡。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称桑卷担子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有两种:一种是营养菌丝,侵入皮层;另一种是生殖孢菌丝,寄附于根表面。营养菌丝黄褐色,粗细不一。生殖菌丝紫褐色,老熟菌丝节间内有空胞,菌丝纠集成根状菌索。菌索呈不规则网状,外松内紧,后期发育成不规则形菌丝块。腐朽根部产生半球形菌核,菌核外部紫红色,中层黄褐色,内部灰白色,存活数年。树干基部的紫红色菌膜,即病原菌子实体,其外层着生担子。担子圆筒形,无色,向一方弯曲,具3个隔膜,大小25~40×6~7(μm),每个细胞上生一担孢子梗,上生担孢子。担孢子长卵形,无色单胞,大小16~19.5×6~6.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索和菌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或越夏。主要借病根接触、水流、农具传播,很少由担孢子飞散传播。带病桑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大多分布在土壤5~25(cm)范围内。属好气菌。生育温限8~35℃,适温27℃。桑园发病时,先出现中心病株后,向四周扩散。如水源、遭受病菌污染,则可致全园发病。土壤积水或酸性、砂砾土质的桑园易发病。连作地或桑园间作甘薯、马铃薯等易感病作物发病重。该菌可侵染48科113种植物。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栽植时对感病或怀疑苗木带菌的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钟、1%的96%硫酸铜液浸泡1小时、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同时要挖一条深1m宽30cm的隔离沟,挖出的带菌病土堆在病区。(5)土壤处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浇消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5kg拌土撒匀翻入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