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沙田柚溃疡病

作者:沙田柚 来源:Pummelo canker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沙田柚溃疡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Pummelo canker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黑腐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型
病原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 (Hasse.)Dowson.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黑腐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型
病原介绍:菌体短杆状,大小1.5~2.0×0.5~1.7(μm);具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生长适温25~34℃,致死温度55~60℃,最适pH6.6。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沙田柚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叶、果实、枝梢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叶面隆起,现米黄色海绵状物。干燥条件下,隆起部破碎呈木栓质状或病部凹陷,形成榴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柚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病斑直径2~5(mm)或更大,具同心轮纹,有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大病斑,染病叶片不变形。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高感品种枝梢也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后扩大,病斑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叶、病枝或病果内越冬,翌春遇水从病部溢出,通过雨水、昆虫、苗木、接穗和果实进行传播,从寄主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生长季节潜育期3~10天。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及品种密切相关。高温、高湿、多雨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暴风雨和台风过后易发病,栽培管理不当,施肥不足,偏施氮肥,徒长枝增多,发病重。幼树、幼苗较成年树、老龄树发病重。柑橘各品种间感病性存有差异。广柑、脐橙、甜橙、印子橙、柳橙、酸橙、枳橙等高度感病;柚和枳中等;福橘、南丰蜜橘和金橘高度抗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带病砧木、接穗和果实进入无病区,发现病株立即销毁。(2)培育无病苗木,在无病区设置苗圃,所用苗木、接穗进行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分钟,或用0.3%硫酸亚铁浸泡10分钟。(3)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控制橘园肥水,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4)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残枝、残果或落地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5)落花后开始喷洒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或1:4:480铜皂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幼龄树于春、夏、秋梢萌发后20天各喷1次。也可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王铜)悬浮剂600~800倍液,每隔7~15天一次,连喷2~3次。还可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在春梢修剪后第一次喷药,夏、秋、梢生长期及幼果期再各施药一次。(6)新建橘园选择栽植高产、优质、高效的抗病品种。(7)生物防治。日本从黄色晕环较大的柑橘溃疡病病斑上,分离出一种具2~6根鞭毛、短杆状、荧光性白色细菌Pseudomonas sp. 该菌可在柑橘溃疡病病斑上寄生和繁殖,虽然不吞噬也不溶解溃疡病菌,但能抑制其增殖,可减轻该病发生和蔓延,有人把这种顿抗菌与等量的柑橘溃疡病菌混匀后,喷洒到柑橘枝梢上,可抑制其发病,在夏橙橘园中喷洒每毫升108菌液有效。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梢。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叶面隆起,现米黄色海绵状物。干燥条件下,隆起部破碎呈木栓质状或病部凹陷,形成榴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柚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病斑直径2~5(mm)或更大,具同心轮纹,有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大病斑,染病叶片不变形。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高感品种枝梢也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后扩大,病斑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 (Hasse.) Dye. 称黑腐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型,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1.5~2.0×0.5~1.7(μm);具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生长适温25~34℃,致死温度55~60℃,最适pH6.6。据报道,柑橘溃疡病菌对柑橘属植物致病性不同,可分为3个菌系,菌系A对葡萄柚、莱檬、甜橙致病性强,菌系B对柠檬致病性强,菌系C仅侵染墨西哥莱檬,故菌系C又称墨西哥莱檬专化型。病菌主要侵染芸香科的柑橘属、枳壳属、金柑属。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叶、病枝或病果内越冬,翌春遇水从病部溢出,通过雨水、昆虫、苗木、接穗和果实进行传播,从寄主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生长季节潜育期3~10天。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及品种密切相关。高温、高湿、多雨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暴风雨和台风过后易发病,栽培管理不当,施肥不足,偏施氮肥,徒长枝增多,发病重。幼树、幼苗较成年树、老龄树发病重。柑橘各品种间感病性存有差异。广柑、脐橙、甜橙、印子橙、柳橙、酸橙、枳橙等高度感病;柚和枳中等;福橘、南丰蜜橘和金橘高度抗病。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带病砧木、接穗和果实进入无病区,发现病株立即销毁。(2)培育无病苗木,在无病区设置苗圃,所用苗木、接穗进行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分钟,或用0.3%硫酸亚铁浸泡10分钟。(3)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控制橘园肥水,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4)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残枝、残果或落地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5)落花后开始喷洒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或1:4:480铜皂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幼龄树于春、夏、秋梢萌发后20天各喷1次。也可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王铜)悬浮剂600~800倍液,每隔7~15天一次,连喷2~3次。还可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在春梢修剪后第一次喷药,夏、秋、梢生长期及幼果期再各施药一次。(6)新建橘园选择栽植高产、优质、高效的抗病品种。(7)生物防治。日本从黄色晕环较大的柑橘溃疡病病斑上,分离出一种具2~6根鞭毛、短杆状、荧光性白色细菌Pseudomonas sp. 该菌可在柑橘溃疡病病斑上寄生和繁殖,虽然不吞噬也不溶解溃疡病菌,但能抑制其增殖,可减轻该病发生和蔓延,有人把这种顿抗菌与等量的柑橘溃疡病菌混匀后,喷洒到柑橘枝梢上,可抑制其发病,在夏橙橘园中喷洒每毫升108菌液有效。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沙田柚流胶病

下一篇:沙田柚黄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