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三色董菌核病

作者:三色堇 来源:Hearts ease Sclerotinia ro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三色董菌核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Hearts ease Sclerotinia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核盘菌
病原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
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 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 10~15 × 5~10( μ 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三色堇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病株染病后出现萎蔫, 茎基部产生褐色枯斑 , 湿度大时 , 迅速向茎、叶柄扩展, 后期病部变成灰白色, 长有很多绵毛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组织腐烂, 上部茎叶枯萎。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
发病规律: 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 。 南方菌核多在 2~4月及10~12 月萌发 , 北方多在冬春季萌发。 当月均温5~18℃时 , 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开始萌发侵染幼苗, 致苗期发病, 经8~15天子囊盘上又散发出大量子囊孢子 , 借风、雨传播, 子囊孢子萌发从花瓣侵入 , 带病花瓣落到健康叶片或茎秆上以后 , 引致茎秆和叶片发病 , 且通过枝叶传染到邻近植株上 , 形成发病中心 , 继续扩展。 该病属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 从寄主的花、衰老的叶或伤口侵入, 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适温 15 ℃ , 子囊孢子侵入、菌丝生长适温为 20 ℃ , 本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 生产上气温低、相对湿度高于80% 的条件下或阴雨连绵、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栽植过密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种植三色堇的地块要与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2)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2%~0.5%的50%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3)在发病前或发病始期喷洒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或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35%菌核光悬浮剂 600~800倍液、60% 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隔7~10天1 次 , 连续防治2~3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病株染病后出现萎蔫, 茎基部产生褐色枯斑 , 湿度大时 , 迅速向茎、叶柄扩展, 后期病部变成灰白色, 长有很多绵毛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组织腐烂, 上部茎叶枯萎。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de Bary 称核盘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菌丝无色、纤细、具隔。 菌核长圆至不规则形, 成熟后为黑色, 形状及大小与着生部位有关, 菌核萌发产生1~50个子囊盘 , 一般4~5个。子囊盘初为杯状, 直径 2~8mm, 大的可达14mm, 淡黄褐色 , 盘下具柄 , 柄长受菌核埋在土层中深度影响 , 短的仅几mm, 长的可达70mm。子囊排列在子囊盘表面, 棍棒状, 内含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 , 无色 , 单胞 , 大小 8.7~13.6 × 4.9~8.1(μm)。 该菌除为害三色堇外, 还侵染矢车菊、菊、雏菊、金鱼草、紫罗兰、羽衣甘兰、香豌豆等多种花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 。 南方菌核多在 2~4月及10~12 月萌发 , 北方多在冬春季萌发。 当月均温5~18℃时 , 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开始萌发侵染幼苗, 致苗期发病, 经8~15天子囊盘上又散发出大量子囊孢子 , 借风、雨传播, 子囊孢子萌发从花瓣侵入 , 带病花瓣落到健康叶片或茎秆上以后 , 引致茎秆和叶片发病 , 且通过枝叶传染到邻近植株上 , 形成发病中心 , 继续扩展。 该病属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 从寄主的花、衰老的叶或伤口侵入, 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适温 15 ℃ , 子囊孢子侵入、菌丝生长适温为 20 ℃ , 本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 生产上气温低、相对湿度高于80% 的条件下或阴雨连绵、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栽植过密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种植三色堇的地块要与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2)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2%~0.5%的50%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3)在发病前或发病始期喷洒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或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35%菌核光悬浮剂 600~800倍液、60% 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隔7~10天1 次 , 连续防治2~3次。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三色堇漆斑病

下一篇:三色董花叶病